教育專家+多名校長共同探討如何培養新時代“大先生”

2021-10-22 18:46:38

來源:互聯網

10月18日,由教育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江蘇省教育廳、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承辦,南京市教育局、南京曉莊學院、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等協辦的“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研討會——紀念陶行知誕辰130周年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2021年年會”在南京舉行。為更深入探討如何培養新時代“大先生”,此次研討會特以“新時代師風建設”為主題設立了三個學術分論壇。其中,主題為“貫徹中央‘雙減’精神,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學術分論壇由中陶會智慧教育研究分會承辦。

本論壇邀請了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姚繼軍、成都師范學院教授周鑫燚、271教育集團總校長趙豐平、成都市西川中學校長楊光榮、鎮江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總校長夏建平、揚州市文津中學校長王軍文、山東昌樂二中校長張申、濰坊峽山二七一雙語小學校長韓相福、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小學校校長陳霞、南京市宇通實驗學校校長孟維杰等教育科研專家和教育一線工作者出席,并作為主講人在論壇中分享相關研究和實踐成果。

此次論壇由中陶會智慧教育研究分會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中心研究員周龍軍主持,為聚焦“雙減”下的教師職業素養提升特設立三個環節:主題講座、校長論壇和社會解決方案交流,以期通過教育專家、校長和第三方支持人員多方位、多角度地進行主題探討。

在主題講座環節,南京師范大學姚繼軍教授從循證研究的角度對“雙減”政策進行解讀,通過教育實驗數據直觀清晰呈現出“雙減”為何是事關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舉措,并指出“雙減”是符合學生身體發展規律,提高教育質量的科學路徑,是指導科學實踐的教育教學工作準則,是科學重建教育生態,推進教育綜合治理的有效抓手。

成都師范學院的周鑫燚教授認為教育技術可為“雙減”的“減負增效”提供解決方案。“‘減負’的‘負’源于‘教’的低階低效、學的被動單一、練的大水漫漫。”“技術可促使課程由勻速化轉為個性化,改變課堂結構,再造流程,支撐高階教學模式,給學生賦權,為學生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校長論壇中,8位校長向與會人員分別從系統化建構、作業、課后服務、大單元教學、內控機制等方面分享了學校在“雙減”路上的實踐經驗和成果。

271教育集團總校長趙豐平認為,落實“雙減”,學校需要回歸教育本質。271教育以“每一個人的整體發展”為引領,從語言與表達、數學與邏輯、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實踐與創新七大領域,以教師學習、學生學習的共同體文化建設為保障,系統構建了一所“森林般”的學校。

成都市西川中學楊光榮校分享了大數據分析技術如何靈活運用于作業設計——以大數據分析,自主定制提升作業質量,從“學校—年級—教師”三個層面控制作業量。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將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學生學習能力、認知差異以及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鎮江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總校長夏建平從從戰術、微觀層面回應“減負”,從學生、家長、教師三個群體的困惑出發,通過創新“紅領巾學院”、構建“陽光父母”課程體系、建設“實驗微講堂”教師學習平臺等舉措,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有人”、“全方位育人”。

揚州市文津中學校長王軍文重點探討學校課后服務系統的建設,該校從2018年就開始指導教師進行學校“互聯網+課后服務”探索,以網上同步輔學方式,進行分層輔學、分類輔學、個別化輔學、通過大數據采集、分析、反饋實施精準輔學,切實滿足學生課后差異化、個性化的學習要求,實現免費、同步的學習指導、學習補救和素養提升。

山東昌樂二中的張申校長分享該校如何緊緊圍繞“大概念”,將學生的學習基礎、生活認知經驗緊密鏈接,整合相關課程資源,重構學習大單元,通過整體感知、探究結構、應用遷移、結構拓展四個階段,完成從育分到育人、學習方式的改變,把學習重點放在知識的建構過程和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上。

濰坊峽山二七一雙語小學校長韓相福重點闡釋五育融合的i課程體系,以人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人的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以及人的整體發展為根本遵循,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認為“雙減”不是最終目的,而育人才是。學校應以核心素養內在的整合性實現育人目標的達成,統領學校育人目標、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等關鍵環節的改進,這二者彼此滲透,相互融合。最終成就了學校、發展了教師、成長了學生。

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小學校校長陳霞提到“雙減”政策下,提升全面發展的育人質量,倒逼學校更加關注內部的改革實踐。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小學校開展“五育”學校內控機制,以規范性、適切性、特色化與個性化、普適性與發展性為標準,全面建立學校質量保障機制。

“我們的教育是有效的嗎?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學習是苦的還是樂的?教育是塑造還是激發?”南京市宇通實驗學校校長孟維杰則進一步指出,“減負”與學生自主發展緊密相關,“落實雙減”,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不僅是一項教育工程,更是一項民生工程。《“雙減”意見》的出臺正是彰顯著國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態度和決心,同時也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實施者,與“雙減”高度相關,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積累做出判定,依據所在學校的具體要求做出自己適當的選擇、回應和行動,依據對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與需求校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可以說,教師職業素養直接決定著“雙減”政策落實的成效,并對未來社會的生活品質與樣態發生明顯的影響。本論壇聚焦“雙減”下的教師職業素養,試圖從專家、校長、社會工作者等不同的層面為“雙減”下的教師發展提出思路和發展路徑,以豐富新時代下“大先生”的精神內涵。

關鍵詞: 教育 專家 多名 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