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臺兒莊的“古城新說”

2021-10-19 06:45:49

來源:互聯網

中新網棗莊10月18日電(張煜歡)17日晚,大巴車行駛在夜色中,遠遠能看到幾束耀眼燈光勾勒出一個古城墻模樣,便知道——是臺兒莊古城到了。

17至18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共同主辦的“千年運河千里行”暨“愛上大運河”中外媒體采風活動走進山東棗莊,探訪與大運河有著不解之緣的臺兒莊古城。

作為京杭大運河唯一一段東西走向的航道,棗莊段運河與大運河一脈相承又獨具特色,是京杭大運河由江蘇進入山東的第一個城市。

這座傍水而筑、因河而興的“水旱碼頭”,歷史上曾是一座商賈云集、建筑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的水鄉古鎮,有著大運河上最完整的運河文化遺產體系——3公里長的古運河河道,被稱為“活著的運河”。

當“活著的運河”遇見“嶄新的古城”,記者在此處遇見的人們構成了鏡頭中的臺兒莊“新圖景”。

采風團抵達臺兒莊古城是在夜里。一下車,處處燈火通明恍若白晝,好不熱鬧。而這里的寧靜清晨,卻又別有一番滋味。

冷冽的晨風中,景區講解人員趙雅樂已靜靜等候在游覽車前,戴好“小蜜蜂”話筒準備開始新一天的“營業”。

趙雅樂是個土生土長的“95后”臺兒莊人。“小時候印象中這一帶有條運河,然后有座高樓,有時我們偷偷過來玩,家人還常說要離河遠一點,注意安全。”

后來便有了這座新修的古城。臺兒莊古城建設之初趙雅樂在上高中,等到她高中畢業時,景區發展已步入正軌。“那時候我就在想,未來到景區工作該有多好?”填報專業時,趙雅樂在和父母商量后選擇了旅游管理專業,為的就是畢業后能回到臺兒莊古城工作。

順利“圓夢”的她,把景區講解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做出了感情。她最高興的時刻,是游客對古城發出由衷贊嘆的時候。有人告訴她,去過那么多的古城,“只有‘重建’的臺兒莊是最原汁原味的”——趙雅樂對這句話念念不忘。

原汁原味,說的也是千年運河水流淌依舊,臺兒莊人在這片土地上有了更美好的生活奔頭。

今年國慶黃金周,在景區負責活動維護的臺兒莊人張明磊直呼“走斷了腿”,每日步數在3萬步以上,帶著舞獅隊、高蹺隊巡游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每日與七八萬名游客的互動,讓這幾支隊伍“累并快樂著”。

街上熱鬧紛紛,而在一家扎染鋪里,王格正帶著幾名游客精心體驗扎染工藝,“我們先拿出這塊手帕,用扇子形反復對折,再團成一個小球后用兩根皮筋扎緊……”這位“90后”創業者也是土生土長的臺兒莊人,從對傳統工藝的興趣中生發出了創業之夢。手工制作一條扎染小手帕的費用是40元,手把手教學,一點點積累,她說,假期里每日數千元的營業額“不成問題”。

在臺兒莊古城,似乎每個角落里都有著如此鮮活的生活圖景。時代向前,回看古城今昔,似乎也是過去的歷史造就了今日的古城興旺。

走在古城,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鄉建筑、閩南建筑、歐式建筑……各地各式的建筑在此傍水而立。

臺兒莊古城旅游集團副總經理黃曉莉介紹,明清以來,當地因運河匯聚了來自京津、閩南、江浙、徽州等地的風俗習性,不同地方商業觀念、商旅文化、漕幫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南北雜糅、各派融匯的“臺兒莊運河文化”。

1938年春,中日臺兒莊大戰在此爆發,使臺兒莊一戰揚名,但臺兒莊古城卻不幸在戰爭中化為一片廢墟。恢復重建后的臺兒莊古城成為了古運河畔唯一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名城。

“臺兒莊古城的重建,是本著存古、復古、創古的原則,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前提下,恢復盛世古城風采。”黃曉莉說。

67歲的薛玲娣與親人從上海來到臺兒莊古城游玩。“我們過去就對臺兒莊大戰的歷史有所耳聞,今天走到這座古城里才更感受到戰爭時期的不容易。這里的古跡保存得很好,歷史講解非常詳細,街邊店鋪也古色古香有味道,適合邊重溫歷史邊賞景游玩。”

走在新與舊交匯的古城,運河水流淌不息。葡新國際文化傳媒總裁馬麗梅是采風團的一員。在海外漂泊幾十年的她,通過這次沿線行走,感慨見到了大運河真正的源遠流長的精神文化。

“作為海外華文媒體人,我會努力將運河文化對外傳播,讓世界人民知道中國的文化精神,我們堅強不息,像大海般心胸開闊,有容乃大。”馬麗梅說。

乘船游河,可見清風吹楊柳,楊柳撫河面,蕩漾起一層層漣漪。運河訴說著歷史云煙過,也見證著今日新景新事。(完)

關鍵詞: 記者 手記 臺兒莊 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