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6 02:31:00
來源:互聯網
最近冷空氣頻繁來襲,北方越來越冷,南方也“一夜入秋”。本周雙休日,武漢天氣最低溫可能來到個位數,僅有9℃!想象一下,短短幾天,從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換季冷空氣陸續“發貨”,真是一天一季節,從短袖到風衣再到棉衣,小伙伴們也要飛速變裝了。
但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適當凍一凍有助身體逐漸適應寒冷,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可人人都可以“秋凍”嗎,凍到什么時候添加衣服最合適?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肖奇明、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孫其偉、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風濕病科副主任醫師王驍三位專家將教你在不生病的前提下科學挨凍。
秋天為啥凍凍更健康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與大自然本為一體。夏去秋來,陽氣逐漸收斂,氣溫逐漸下降,是從熱到冷的過渡階段。氣溫雖然開始下降,但是如果過早穿上較厚的棉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抵抗冷空氣的鍛煉,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體抵抗力的自我調節。到了真正寒冷的季節,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的侵襲,里面的血管因抵抗不住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里的病菌乘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燒等癥狀,使人發病。
所以,秋季要適當凍著點,逐漸提高身體抗寒抗病能力,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鍛煉,能在無形中提高人的體質。另一方面,秋季是養陰的季節,如果穿的太多,捂的太熱,反而會助長陽氣,對身體陰陽平衡的維持不利,亦會發病。
所以,在秋季氣溫稍涼時,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讓身體略感涼意,逐漸適應寒冷,提高抗病能力,身體適當“凍一凍”是有益健康的。
秋凍氣溫分界線:15℃
秋凍有益健康,但當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入秋的進程不一致,什么情況下應該添衣服?
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以15℃為標準,秋天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持續兩周以上,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
此外,科學秋凍有3個原則:
健康人群在氣溫稍有下降時,可以不立馬穿厚衣服,盡可能晚一點或逐漸添衣加褲,以增強機體對氣溫下降的適應能力。
老人、小孩或體虛的人群,不應該一味追求秋凍,而應該“收住熱”,以免熱氣外散、陽氣外泛、風邪入體。
當氣溫急劇下降時,不可一味追求秋凍,否則就易生病。
4類人經不起秋凍
秋凍并不是人人適宜,下面幾類人群比一般人更易受到寒冷的傷害,最好根據氣溫和身體感覺及時增添衣物。
身體虛弱的老年人
換季時節早晚溫差大,是流行性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老人呼吸肌、膈肌及韌帶萎縮,肺及氣管彈性減弱、呼吸功能降低,不及時添加衣服更易感冒。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受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增大、血壓較夏天有所升高;寒冷刺激會使原本就有病變的心肌缺血、缺氧更加嚴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應及時增加上衣,保暖胸部以免發生心肌梗死;以往有多發性腦梗死、腦血管畸形或狹窄的老人,要注意頭部保暖,以免加重或誘發腦中風。
風濕或類風濕患者
關節炎患者在天氣冷的時候,常會出現腿部脹痛、沉重感,建議在腿部戴上保暖護膝,可在保證膝關節穩定的同時促進血液循環。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本身局部供血較差,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易發生血管痙攣,使供應肌肉組織的血量進一步減少,加重局部的手足麻木、腰痛等癥。有“三高”的老人在天氣變化大時,更要加強監測血壓、血糖、血脂,隨時注意病情變化。
身體這幾個部位別凍著
頭頸部:頭頸部分布著豐富的神經和毛細血管。秋風侵襲容易導致頭頸部血管收縮,不利于腦部供血,向下還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
肩部:肩關節周圍組織相對脆弱,受涼時間長了容易被“風寒濕邪”侵襲肩部,會引起肩部疼痛。中醫認為肩周炎就是由肩部受到風寒所致,又因患病后胸肩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好像凍結了一樣,所以稱“凍結肩”“肩凝癥”,有時疼痛會蔓延到胳膊和手上,甚至劇痛難忍。
腹部:腹部臟器眾多,很多重要經脈如脾胃經、肝腎經穿過,任沖督三脈起于腹腔內。寒涼之氣也容易由腹部侵襲至人體,此處受涼將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滯不通,比如會刺激腸部引發腹瀉;有胃病史的人容易胃痛;女性下腹受涼則易誘發痛經、月經不調等;而肚臍眼部分是人體的長壽大穴,更要保護好。
雙腳:“寒從腳生”,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于腳。但由于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如果腳部受寒,則血液流動瘀滯,全身血液供應將出現不足,易引起相關部位的毛細血管收縮,病邪極易乘虛而入臟器功能繼而受損。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一般40攝氏度左右(不燙手)的水溫即可。
過度怕冷
是身體在求救
我們的身體能迅速感知周圍環境的冷暖,保護著身體免受過寒、過熱的物理傷害。如果你表現得比一般人更怕冷,或者在穿很多衣服時依然怕冷,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胃怕冷——胃寒
稍微吃點生冷食物、喝點綠茶就會感覺胃脹胃痛,可能與過食生冷、胃脘受寒有關。如果反復發生,則可能是脾胃虛弱,陽氣不足的表現。
支招:飲食上可盡量選擇性味平和、補氣益氣的食材,如龍眼肉、枸杞、大棗等,同時忌食寒濕、油膩的食物。
腿怕冷——老寒腿
除了受寒、潮濕環境影響之外,“老寒腿”還有個常見病因——關節、韌帶和肌肉勞損,多由于長期體力勞動、步行姿勢不當、衰老等原因所致。
支招:日??砂南リP節周圍的穴位,如足三里、犢鼻穴等,每次5—10分鐘。
腰怕冷——勞損或椎間盤突出
寒濕阻滯于腰部,可導致腰部寒冷。腰部的損傷,腰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等,導致陽氣運行受阻,也可見腰部怕冷。
支招:腰疼可對腰部進行熱敷;上午是機體陽氣順應天時逐漸充盛的時間,可增加戶外活動;平時可練習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
手腳冷——陽氣不足
手腳冰涼多見于長期節食減肥或飲食習慣不好的人群,主要是營養素缺乏致使陽氣少了物質基礎所引起。如不加重視,體質會進一步下降,導致更嚴重的問題出現。
支招:中醫認為“動則生陽”,平時要注意鍛煉身體、多曬太陽,一日三餐要規律飲食。睡前泡腳時可以加入紅花15克、艾葉30克,活血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