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 00:31:20
來源:互聯網
千龍網訊為全方位呈現威海臨港區高質量發展成果,展現臨港區的區位優勢、精致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文化休閑、對外開放等方面活力與成就,近日,高質量發展看臨港采風活動正式開展。
用鏡頭聚焦臨港之美,用筆觸記錄臨港蝶變,活動通過文字、圖片、短視頻等融媒體方式,在多平臺開展廣泛宣傳報道,以小故事反映大主題,用小切口呈現大圖景,用小變化記錄大時代,多維度講好臨港發展故事,全方位展示臨港發展成果,共同破譯臨港的高質量發展“密碼”,全景式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臨港答卷”,展示城市美好,推介優質產業,讓更多網友領略臨港魅力。
近年來,在臨港區這片熱土上,“產城互動、三生共融”的核心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高標準爭先,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提升成為全區人民的共識,年輕的臨港正筑起騰飛的雙翼奮勇爭先,加速崛起。
在產業發展上,臨港區始終堅守“工業立區、發展先進制造業”初心,按照產業集群化、園區化、特色化理念,培植起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醫藥及醫療機械三大產業集群,高標準建設了碳纖維產業園、高性能塑料助劑產業園、中歐中小企業合作區和中日(威海)合作產業園區等特色園區。
其中2015年啟動建設的國內第一家政府性投資的碳纖維產業園是臨港區依托拓展碳纖維的行業領軍優勢,規劃建設的集上游科研、生產、下游民用及轉化等于一體的碳纖維綜合產業園區,集聚碳纖維產業鏈條,全面發力海洋強市建設。
在園區內,有為企業提供配套完善的產業孵化區,在這里企業無需找土地、規劃等部門審批、建廠,只要帶著生產設備就能入住,短期內便可投產運營。如今的碳纖維產業園,11萬平方米的研究院大樓、專家職工公寓、產業孵化區等已全部建成,5棟產業孵化區座無虛席,11個入園孵化的產業項目已經全部投入試生產。
而為了更好服務歐洲企業打造的中歐中小企業產業區,根據德語區產業集聚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讓項目“來了即落”,讓企業“拎包入住”。目前,臨港區通過“一站式”建設研發中心和生活配套中心等功能設施,吸引了馬夸特、博格等一批優質德資企業入駐園區。
馬夸特集團管理董事會首席執行官馬夸特博士表示,威海政府用專業的精神和優質的服務踐行了對馬夸特的所有承諾,將工廠落戶在威海臨港區,這在馬夸特集團歷史上是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表示,自2014年馬夸特進行亞洲工廠項目選址至今,馬夸特已與威海成為了非常熟悉、親密的老朋友,自己非常愿意積極向優質德國企業推薦威海,為推動威海與德國的經貿合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于未來,馬夸特開關(威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貝特霍爾德•阿倫茨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將威海工廠打造成馬夸特集團的樣板工廠。我相信在臨港這片創業沃土,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馬夸特將大有可為。”
在城市內涵上,臨港區按照高品質、多樣化的發展思路,聚焦“精致城市·幸福臨港”,建成國家棒壘球基地、國際恒融冰球館、臨港文化中心等一大批休閑娛樂設施。
驅車駛過林泉河橋,威海臨港區重磅打造的首座綜合性、公益性、融合性“三位一體”大型文化中心——臨港區市民文化中心便映入眼簾。
臨港文化中心總建筑面積為1.37萬平方米,分為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和大型會堂(劇院)三大功能區。
正在建設的大劇院是威海市標準較高的大型劇院,建成后可容納800多人同時觀看演出,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群眾文化需求。
綜合性、公益性、融合性,是臨港區市民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牢固樹立的三大定位。突出綜合性建設理念,臨港區拿出最核心的地段,高標準打造了總面積近1萬4千平方米,涵蓋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和大型會堂(劇院)三大功能區的市民文化中心。
近年來,臨港區正加速打造以“文化+休閑”為核心的綜合性城市商業圈。即將開業的臨港文化中心只是中心城區商業圈的一部分,同屬中心城區商業圈的恒融冰球館、威高廣場等項目也正在快速推進,明年將正式營業,預計三年內將成長為成熟的商業中心。與此同時,另外兩處城區商業圈也正在規劃、建設中。
在民生保障上,臨港區高標準建成嘉和花園、天億學府等9大新型城市社區,1.6萬群眾圓了“安居”夢。不僅原地起高樓,更多暖心事也融到了居民安居細節里,一個個國際化雙語學校、三甲綜合醫院等民生設施搬到了群眾“家門口”,33家幸福食堂為老人提供一餐熱飯,臨港區積極探索農村養老新模式,將幸福食堂建設作為重點民生項目之一,制定出臺《關于加快臨港區幸福食堂建設的實施意見》,堅持“政府扶持、村級主辦、志愿引領、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確定2021年建設村級自營型、集中配餐型幸福食堂68處,目前已正式投入運營32處,爭取2022年實現區域內全覆蓋。
加快打造幸福食堂,只是臨港區不斷健全完善民生保障的舉措之一。近年來,臨港區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穩定提升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水平,不斷優化社會福利體系,讓群眾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在鄉村振興上,加快推動產業、人才、組織、文化、生態“五大振興”,在鞏固提升麓源果鄉、清泉康谷兩大現有片區基礎上,新規劃打造山河富春、金井黃山兩大新樣板,力促全域振興。在麓源果鄉省級樣板片區的引領帶動下,櫻聚緣、上善堂、神山葡萄等農業龍頭企業迅速崛起,一二三產加速融合,現代化農業邁上新臺階。
山東櫻聚緣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威海臨港區鄉村振興領軍企業之一,多年來以創新為引領,在探索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的基礎上不斷向產業鏈前端延伸,發展蘋果產業鏈上最難替換的一環——苗木繁育,加快形成“苗木繁育+蘋果種植+果汁加工+定制銷售+冷運儲藏+科技推廣”的全產業鏈條,讓小小蘋果成為助農增收的致富果。
目前,以櫻聚緣為龍頭,示范帶動那香山、仙果仙園等共同打造現代蘋果產業聯合體,整個片區蘋果種植面積突破330公頃。其中,櫻聚緣已建成現代蘋果種植栽培區100余公頃,國家級蘋果良種苗木繁育區100余公頃。
除此之外,臨港區還匯聚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專業從事聚砜、聚醚醚酮類特種工程塑料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山東浩然特塑股份有限公司,建有“山東省聚砜類特種工程塑料工程實驗室”,被評為山東省瞪羚企業、山東省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從2017年開始,該企業實現了聚苯砜單一產品產能和銷量國內第一,銷售過億元,并保持國內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
山東浩然特塑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專利21項,每年研發占比5%以上、參與制定了《聚苯砜(PPSU)樹脂》企業標準,先后承擔國家級項目1個、省級項目3個、市級項目12個……“只有繼續專注研發,不斷進步,保持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才能讓我們更好地跟上市場需要。”黨國棟說。眼下,投資1.4億元的浩然特塑第五代3000噸聚砜生產線已經完成土建工作,計劃在年底前完成設備安裝,爭取明年第一季度進入試生產。屆時,將大大提高產品生產的自動化程度,預計為企業帶來3億元的營業收入。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機器人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威海市臨港區,山東威高手術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妙手S”微創手術機器人正在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
從今年2月份開始,威高集團與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共同合作開展遠程醫療項目,利用5G網絡,陸續給臨沂、濰坊、威海等地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這讓原本小范圍開展的遠程手術覆蓋了整個山東地區,以地級市醫院為核心,以至少200公里為輻射半徑,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全山東乃至全國覆蓋,以“山東模式”繼續拓展,探索遠程手術“中國模式”,標志著威高手術機器人取得了里程碑式進展。目前,該項目已造福30多名泌尿腫瘤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
2015年度被評為“山東省第三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稱號的威海廣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十幾年前落地威海臨港區。落地后,在臨港區全流程保姆式的服務下,公司專注技術研發,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威海廣泰空港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威海廣泰科技在原有為集團公司做空港地面設備配套加工的基礎上,全面負責廣泰集團消防裝備板塊的消防車生產。主要生產泡沫消防車、水罐消防車、搶險救援消防車、后勤保障類消防車、舉高類消防車等各類消防車配件。
在優質的營商環境下,今年6月份,投資十多億元的威海廣泰高端應急救援保障裝備智能制造基地項目舉行奠基儀式,這意味著臨港區特種車輛產業集群再添生力軍。從配件組裝到自主研發,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臨港區敢試敢闖,“創”出了一條資源匯聚、優勢疊加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特種車輛產業集群愈發高端化、集群化、規模化。
在臨港區,還有這樣一家企業。自1998年成立后,他幾十年如一日專注自身領域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工具鉆夾頭產品產業化基地,它就是山東威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從2000年至今,威達生產的鉆夾頭產品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是該領域當之無愧的“隱形冠軍”。
在發展過程中,威達的管理層一直都有著卓越的目光和膽識,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與創新發展,威達的精密機械零部件制造板塊,精密夾具、開關、電池包、粉末冶金、精密鑄造、鋸片等產品持續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至今,公司連續上榜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然而,威達人的目標并沒有囿于眼前,而是將征途方向毫不猶豫地指向了全球。
近年來,在威達集團、高登房車等龍頭企業的引領下,臨港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優勢產業集群。“下一步,我們將在全區范圍為企業搭建平臺,互促訂單,推動臨港區內企業不斷提升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助推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臨港區經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