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冠疫苗研發取得哪些進展

2021-09-14 09:16:12

來源:互聯網

9月13日,國家衛健委官方網站顯示,9月12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49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27例,本土病例22例均在福建。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日前舉行的多次發布會上,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健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等多位專家曾多次呼吁,當前,“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仍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持續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仍是工作重點。那么,我國新冠疫苗能夠為接種者提供怎樣的有效保護,又主要取得了哪些進展?

3款滅活疫苗、1款腺病毒載體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

2020年年初,我國就已經部署了新冠疫苗研發的5條技術路線,包括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

“5條技術路線一起做,主要目的就是要確保成功率。”鄭忠偉介紹,到目前為止,5條技術路線都已實現臨床試驗全覆蓋:滅活疫苗有3款獲得國家藥監局附條件上市的批準,有2款經國家藥監局同意開展了緊急使用;重組蛋白疫苗有1款獲國家藥監局同意開展緊急使用,有3款在開展Ⅲ期臨床試驗,有5款在開展Ⅰ、Ⅱ期臨床試驗;腺病毒載體疫苗有1款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附條件上市,3款正在開展Ⅰ、Ⅱ期臨床試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正在進行Ⅱ期臨床試驗,同時在準備境外的Ⅲ期臨床試驗;核酸疫苗方面,我國分別有一款mRNA疫苗和一款DNA疫苗,近期都已獲得國外Ⅲ期臨床試驗的批件,預計最近能在境外開展Ⅲ期臨床試驗。

正在開展不同技術路線疫苗的序貫免疫研究

隨著全球疫情的反彈,目前序貫免疫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鄭忠偉介紹,在新冠疫苗研發專班組織的8月2日專家論證會上,專家明確建議支持開展不同技術路線疫苗的序貫免疫研究和試點工作。但必須在依法合規、尊重科學這兩個原則下開展。

據了解,序貫免疫是指不同技術路線疫苗的間隔接種,也就是百姓口中的“混打”,從而達到單一品種疫苗不能成功實現的高保護效力和持久的免疫力。

“目前,我國一些研發機構正在國內外開展相關的序貫免疫研究工作,只有在獲得足夠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或者有效性的科學數據后,我們才可以對大規模人群序貫免疫工作提出專家建議。”鄭忠偉表示。

接種疫苗能有效防止病情向重癥或者危重癥轉化

任何疫苗對傳染病的保護效果都不可能做到100%,對于正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使用的各類新冠疫苗也是一樣。對此,鄭忠偉解釋,接種疫苗后,隨著時間的延長,中和抗體的水平會逐漸下降,這也是疫苗接種的一種常態。但是,免疫記憶會長時間存在。換句話說,全程接種疫苗后,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記住病毒這個敵人,一旦發生感染病毒的情況,即使中和抗體的水平較原來明顯下降,人體也可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抗體,將病毒迅速清除,從而降低再傳染給其他人的風險,而且還能有效防止病情往重癥或者危重癥轉化,即使面對德爾塔變異株廣泛流行的情況也是如此。

對于社會廣泛關注的新冠病毒變異問題,鄭忠偉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特別是有變異株出現以來,我國就在開展針對各種變異株疫苗的一系列研發工作。包括疫苗研發單位開展了伽馬株和德爾塔株的滅活疫苗研究,臨床前研究已經完成,部分單位已向藥品審評中心提交了臨床試驗的申報資料;針對不同變異株的廣譜或多價重組蛋白疫苗的研究,部分單位已向藥品審評中心滾動提交臨床試驗的申報資料;針對貝塔株、德爾塔株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研發工作,部分單位已完成了動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實驗,正在準備申報臨床試驗。

“有了這樣一些準備,即使將來發生了病毒嚴重變異,完全逃脫目前生產的疫苗的預防作用,我們也能迅速研發并規模化生產新的疫苗,從而做到有備無患。”鄭忠偉表示。

截至2021年9月12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214812.0萬劑次。

關鍵詞: 我國 新冠 疫苗 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