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安全壓力空前 各國代表破題糧食減損

2021-09-12 04:16:19

來源:互聯網

中新網濟南9月11日電 (沙見龍)國際糧食減損大會11日繼續在濟南召開。面臨前所未有的全球糧食安全壓力,各國代表分析當下形勢,圍繞多環節分享糧食減損經驗及有效實踐案例,破題糧食減損,增強世界糧食安全韌性。

全球糧食安全壓力“有目共睹”

“世界近1/3人口無法獲得充足的糧食與營養”“近1/3的糧食被損失和浪費”“目前全世界約有6億9千萬饑餓人口”……參加本次會議的50多個國家,涉及全球主要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70位嘉賓在交流時對上述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數據深有感觸。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從收獲到零售各環節,全球糧食損失率達14%,零售、餐飲和消費環節浪費率達17%,年損失達4000億美元,相當于12.6億人口一年的口糧。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認為這暴露出農業糧食體系運轉不良的弊端。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駐中國、韓國和朝鮮國別主任馬泰奧稱,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共有7.2億到8.11億人口面臨饑餓威脅,農業用地中30%的糧食沒有得到消費。“如果單純增加產量而不解決浪費問題,無法解決人口饑餓問題。”

在愛爾蘭駐華大使安黛文看來,農業是絕大多數國家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無論農業發達程度高低,多數國家都面臨糧食浪費問題。愛爾蘭爭取在2025年實現減損50%,同時希望未來在可持續農業領域成為先行者。

生產中、后及消費環節“大有可為”

談及解決糧食損失浪費問題,與會代表提到最多的建議是樹立減損共識,加強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國際合作,落實政策法規。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分析稱,損失和浪費是兩個主題,出現在良種、良法應用,收獲、倉儲、運輸、加工、消費等不同環節,這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信息技術運用、政策落實等,有針對性地解決環節漏洞,形成全產業鏈的智慧“堅持”。

對于儲糧減損,浪潮智糧產品部總經理荊世華表示應支持節糧減損技術和裝備研發推廣應用,充分運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大綠色科技儲糧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融合,保障倉儲環節的節糧減損和優糧優儲。

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認為,物質充裕的文化形成了一種錯誤的理念——輕易造成浪費,要通過公共政策影響營銷和消費者行為。法國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周佳陽倡議,各國進一步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約束浪費行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潔則提出“食育”培養體系,使人與食物建立情感聯系,逐步建立正確的食物消費觀。

“損失和浪費是有辦法解決的。”馬泰奧說,IFAD在中國、東帝汶、肯尼亞等發展中國家開展了諸多糧食減損實踐,減少浪費不僅要做到終端節約,更要重視前端節源,建設減損節約的“無形良田”。“國際社會要加強交流借鑒、推廣先進做法。”

加強國際合作攜手發力

國際社會在糧食增產減損方面有諸多成功實踐。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簡稱CABI)全球運營執行主任烏里·庫曼分享了“植物智慧”項目。該項目已影響全球5400萬名農民,增產達20%。受益國家之一的贊比亞,玉米凈收入提高30%,極端貧困率減少5個百分點。

前述是各國、組織、機構加強農業領域國際合作的縮影。例如中國,在農業領域已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建立科技合作關系,與8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以及21個國際組織簽署500多份合作協議和備忘錄,還包括共建實驗室、研究中心,技術人員輸出、培訓等。

非洲聯盟委員會農業、農村發展、藍色經濟和可持續環境委員薩科提出開展“糧食系統轉型行動”。受原本脆弱的經濟體外加疫情、沖突影響,非洲變成了糧食損失“重災區”,迫切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及國際合作實現糧食系統轉型,實現從生產到消費全覆蓋,使糧食系統更加可持續。

新西蘭農業部部長達米恩·奧康納說,食品產業是新西蘭的支柱產業,糧食浪費會加重經濟成本。構建優質安全的供應鏈是該國糧食減損的重點工作。“期待中國幫助我們改善糧食儲存現狀,達到減損目標。”

包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代表表示,期待通過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跨國、跨區域和跨洲傳播知識、促進對話、分享專長,推動建設更高效、包容、有韌勁且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糧食體系。(完)

關鍵詞: 糧食 世界 安全 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