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16:32:26
來源:互聯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3日電(見習記者 楊晴 實習記者 姚苗苗)今年暑假,在全國各地活躍著這樣一批大學生,他們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來到抗美援朝老兵家中,聆聽歷史史實,感悟和平不易,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承老兵精神。
“在老人的講述中,貼近英雄的生活”
“過江入朝四個月后,我給家里寫信,他們才知道我去抗美援朝了。”
7月26日,大連理工大學運載工程與力學學部赴遼寧省大連市“回望百年征程,傳承紅色精神”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抗美援朝老兵白世凱的家中,學習老兵精神,致敬先輩。
白世凱今年93歲,曾擔任志愿軍負責兵器維修,現在兒孫滿堂,闔家幸福。
起初,白世凱在沈陽第3301工廠修理槍炮,1951年春節回廠后第二天,工廠舉行大會動員。
赴朝時間緊張,白世凱想到就算獻身沙場,烈士親屬也會得到善待,毅然決然加入大部隊。那一年,白世凱23歲,剛結婚一年。
白世凱一行人踏上征程,剛準備過江便遭到美軍轟炸機的猛烈攻擊,“不光要保住性命,更重要的是手中的搶修槍炮設備”。
很快,白世凱一行人被派到志愿軍兵器維修處。當時寒風刺骨,每個人身上大大小小的凍傷,美軍投下炸彈直接將堤壩炸毀,水噴涌而出,他們緊緊抱著器械沖進山洞躲避,涌入的大水一度漫延至腰部。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救鄰救己!”老兵白世凱告訴隊員們,長時間泡在冰冷的水里,寒冷刺穿每個戰士的小腿,在他們的腿上留下了永久性傷病。“我們連晚上都是睡在山洞里的。”
拜訪完白老的隊員時春盛想到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句古詩,“今天的盛世安康,是用勇士們的血肉之軀換來的。”
隊員趙祎安回憶起見到老兵白世凱時情景,老人佝僂著身體,頭戴一頂帽子,眼神明亮,見到實踐團隊之后笑得溫暖燦爛,“我們在老人的講述中,貼近英雄的生活,在一陣陣感動里,回望初心,堅守使命,傳承這份珍貴的紅色情懷。”
他們將自己的青春歲月貢獻給腳下的祖國土地
“一塊是縣里先發的榮譽,后來成立了退役軍人事務部,省政府又發了一塊。”在王郁文家中,看到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口述歷史,薪火相傳”團隊隊員們一只盯著“光榮之家”牌號,他向隊員們講述其中的故事。
7月25日,實踐團隊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拜訪抗美援朝老兵王郁文。
1956年12月,王郁文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23軍73師獨立通信營戰士,在朝鮮擔負防衛、重建任務。他回憶說,他們和朝鮮人民的關系非常好,還幫當地百姓務農、搞基本建設。
“好好向你外公學習,要是他還在世,也是一名在黨50年的優秀黨員。”王郁文拿出戰友董成保的照片給實踐團隊看。看著照片上那熟悉的面孔,隊長肖煬回憶起外公董成保生前的抗美援朝經歷。
時年未滿18歲的董成保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志愿軍23軍73師獨立指揮連,在指揮一次戰役時,被子彈劃過左胸口,被授予三等功,傷口愈合后仍有一道“功勛”。
“經過這次拜訪,我了解并愈加敬重像外公、王爺爺一樣的革命戰士們,他們將自己的青春歲月貢獻給我們祖國。”肖煬看著一張張老照片,聯想到為祖國獻身的戰士們,深受感觸。
隊員姚梓悅表示,聽老兵講當年的崢嶸歲月,她仿佛也回到了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因為有了老一輩的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如今的我們奮斗在只爭朝夕的新征程上,要不忘初心,做好黨的青年助手。”
他們的故事應該被記錄下來,不能讓后輩遺忘
今年暑期,宋昀鍵加入南通大學醫學院傳紅心啟新程鎮江服務團。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在部隊大院里長大,這兩年一直想為大院里的老兵鄰居們做些什么,苦于沒有頭緒,一直沒搞出什么名堂。
他的爺爺宋緒本在幾年前曾寫過回憶錄,想記錄下自己這一生的故事。受此啟發,7月22日,宋昀鍵帶領著團隊其他成員,前往江蘇省軍區鎮江第一離職干部休養所,采訪到抗美援朝老兵李元喜,用文字、影像,記錄老人的紅色故事。
李元喜,1929年生,1946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他的一生,打了八年的仗,提起當年的經歷,他打開了話匣,對成員們回顧起他的抗戰生涯。他說,打的仗多,戰爭故事也就多了。
1951年3月,李元喜隨軍前往朝鮮,一去就是三年。“在這期間有想家嗎?”聽到宋昀鍵同學的問題,李元喜笑了一聲,“肯定會想,但是”,他頓了頓,“有三年沒有回信,沒有筆,也沒有時間。”
在李元喜講述的經歷中,令宋昀鍵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他提起戰友時滿臉的悲痛。為了阻止敵軍前進,他的戰友抱著必死的決心,用身體把爆破筒壓在坦克的履帶上,和敵方坦克同歸于盡,坦克阻擊任務得以完成。
宋昀鍵告訴記者,一個個普通的戰士,在生死考量間,在民族大義與個人私利上,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舍身取義,犧牲小我、成就大局。正是這種勇于自我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鍛造了中國軍人鋼鐵一般的意志和精神,也讓裝備精良的敵人聞風喪膽、肅然起敬。“這就是精神的力量,這就是英雄的情懷,這就是決定戰場上成敗的關鍵所在。”
采訪結束后,團隊成員們把相關素材制作成宣講視頻,并于7月27日來到鎮江市潤州少年宮,使用PPT的形式,結合宣講視頻,把老兵故事講給了那里的孩子們聽。
宋昀鍵坦言,“這些老兵都是為祖國拋頭顱撒熱血的英雄,他們的故事應該被記錄下來,不能讓后輩遺忘。”開學后,他們會在學校里開展宣講會,繼續講述老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