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他鄉挺好的”浙江浦江促外地人參與本地基層治理

2021-08-31 15:46:24

來源:互聯網

中新網金華8月31日電(張斌 董易鑫 季俊磊)“我們村應急聯動隊里有8個人,外地人占一半。”來自云南的雷洪權說,他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虞宅鄉高坑村已經住了16年。

浦江有“水晶之都”美譽。虞宅鄉是當地水晶產業的發祥地。在這里,像雷洪權一樣的外來人口是本地戶籍人口數量的兩倍多。近年來,浦江推動居住在此的外地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讓他們在當地有了話語權,更有了共建“第二家園”的意識。

以“融合”巧解“外鄉隔閡”

高坑村是離浦江水晶(南部)園區最近的一個村,外來人口承租了村里的空置房屋。來自云南的水晶廠工人王春艷,已經在此居住了22年。

王春艷說,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最初,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不可避免會產生沖突,很多老鄉很難真正融入本地。“抱團取暖”成了彼時浦江外鄉人的選擇。“我們是老鄉帶老鄉,來了就是一大幫。”

據了解,虞宅鄉外來人口大多來自貴州、云南、四川、江西等地。虞宅鄉虞宅村監委委員虞紅光回憶道,2008年,當地曾發生過一起百人參與的械斗——事情的起因,只是因為一個外地人拖著行李箱,在一戶民居拐角處撞壞了一片瓷磚。從那以后,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緊張了。

為解決新老虞宅人之間的矛盾,虞宅村先后成立聯防隊、新居民工會,雖然緩解了以往的緊張關系,但依然隔著“心墻”。

在2020年初的疫情防控期間,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出現轉機。當年2月,虞宅村宣傳欄里貼出一張公告,呼吁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卡點執勤,幫助被隔離人員代購物資。

“沒想到,真的會有人響應。”虞紅光說,當時被隔離的大多是回到浦江的外地人,村里便有了招募外來務工人員加入組成新虞宅人抗疫先鋒隊的想法。

“反正在家也閑著,不為別的,就是為老鄉,我們也應該去報個名。”王春艷和丈夫趙二河商量后雙雙參與,一同報名的還有他們的好友,來自云南的羅開友。

王春艷、趙二河、羅開友被安排在虞宅鄉人流量相對集中的解放路路口執勤。三人的出現,讓不少本地人覺得奇怪。

“我怎么沒見過你們?哪家的?”“我們在虞宅已經20多年。”一番交流后,本地人被外地人參與疫情防控的積極性打動。疫情期間,新虞宅人抗疫先鋒隊的加入,對防控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今年,王春艷和羅開友作為“新虞宅人”代表,被邀請參加村兩委會議。大到村級公園選址、道路改造、占道經營等難題,小到晾衣服、加煤氣等生活瑣事,他們都能發表自己的看法,為虞宅村的發展獻計獻策。

“我們不再是‘外人’,而是親人。”王春艷說。

以互助探索社會治理

隨著疫情形勢緩和,新虞宅人抗疫先鋒隊完成了使命。2020年4月,在此基礎上的新虞宅人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首期隊員33人。

該服務隊是浦江縣第一支備案登記,并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外鄉人隊伍。虞宅鄉黨委副書記張丹東說:“讓新虞宅人在志愿服務中找到歸屬感、認同感,是我們推動成立這支隊伍的初衷之一。”

何嬌是志愿服務隊的一員。2020年暑假,何嬌帶著兒子回貴州老家探親,小住幾天后,兒子便問:“媽媽,我們什么時候回家?”在兒子心里,虞宅村就是他的家。何嬌說,這更堅定了她為虞宅村服務的決心。

外來人員積極參與本地志愿服務,當地人也在為外來人口提供便利。

今年臺風“煙花”登陸浙江時,肖正軍不慎從電瓶車上摔落,虞宅村村民虞群英便把他的兩個孩子接到家里住。“肖正軍的妻子是我介紹的,我看著他娶妻生子,他的孩子在廠里跑著鬧著長大,就像我的孩子一樣。”虞群英說,沒有他們,就不會有虞宅鄉,甚至是浦江水晶產業的發展。

據悉,虞宅鄉政府還將引導新虞宅人志愿服務隊進行規范化建設,在虞宅村新辦公大樓落成時正式掛牌,讓隊員實實在在成為村級事務管理中的巡查員、調解員、智囊員、宣傳員和治理員。

外來人口來到當地或務工或經商,成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僅滿足了當地用工需求,其居住、生活消費,也有力地拉動了當地經濟增長,浦江水晶產業的發展便是有力的證明。

“中國很多地方都存在大量流動人口帶來的社會治理難題,新虞宅人志愿服務隊的組建和運行,回應了當前中國城市流動人口治理的重要課題,其理念和創新做法都值得關注。”浙江師范大學社工系教師李偉梁說。

完善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的地方立法和政策、培育發展外來人口社會組織能力、創新外來人口基層社會治理方式……

據了解,未來,新虞宅人志愿服務隊還將探索更多基層治理經驗,將經驗推廣到更多地區,讓更多外來人員通過基層治理創新模式成為“新主人”,讓外來人口參與當地基層社會治理成為“習慣”。(完)

關鍵詞: 他鄉 挺好 好的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