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8 05:45:55
來源:互聯網
央視網消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又獨立自主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液體、固體導彈,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如今,在“兩彈一星”精神的激勵下,已經走過65載的中國航天,探索的腳步越來越遠,創新的力量層出不窮。
作為長征七號系列火箭的設計師,“80后”的曾耀祥接到一項任務,要改變已經用了半個多世紀的“載荷設計方法”,讓火箭運載能力更強。
怎樣改變現有的算法與參數?曾耀祥一邊查閱資料,一邊向老專家們請教,希望弄清楚50多年前的設計思路和原理。
對于找上門來要推翻自己當年設計標準的年輕人,施鈞昭選擇了支持創新。最終,曾耀祥設計的載荷設計方法通過專家評審,可確保大型火箭的載荷降低15%左右,一些新型火箭不用改變結構也能提升性能。
堅持自主創新,中國航天已闖出了一條自立自強的發展之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箭采用的247項核心關鍵技術全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器部件實現國產化率100%。
今年5月,“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火星。這標志著我國火星探測“繞、著、巡”的工程目標圓滿完成,在行星探測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從2014年9月2日火星探測工程預研啟動那天起,“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就成為了整個團隊的基本遵循。
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實施著陸火星的任務總共有24次,但只成功了9次。中國的方案是一次實現“繞、著、巡”,這對火星與地面之間的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最初,中國希望能夠開展國際合作。
任務實施過程中,“天問一號”在火星軌道上等了3個月才著陸。這期間,國家天文臺、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單位利用高分遙感圖像,共同對數據進行分析比對。
舉國協同、集體攻關,最終,“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精準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航天科技集團下屬廠、所級單位只有100多家,全國協作配套單位卻高達7000多家。其中,僅探月工程直接和間接參與的單位就接近2000家,科研人員多達數萬人。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測,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廣大科技工作者和航天人在“兩彈一星”精神激勵下,不斷朝著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