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新聞發言人增至262位

2021-02-10 01:45:39

來源:互聯網

來源標題: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新聞發言人增至262位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月9日公布2021版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新聞發言人名錄。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委、各?。▍^、市)黨委和政府新聞發言人共262位,其中中央部門161位、地方101位。

與2020年相比,新聞發言人增加14位,其中,中央部門增加6位,地方增加8位。財政部、水利部、自然資源部等多部門發言人出現“新面孔”。

近年來,新聞發言人隊伍不斷擴容,新聞發言人數量由2004年首次公布的75位增加到如今的262位。這是自2004年以來,國新辦連續第17年公布新聞發言人名錄。

關注1

襲艷春曾主持國新辦8場武漢發布會

與2020年名錄相比,2021年的新聞發言人名錄中出現不少“新名字”。

財政部新聞發言人增至2人,分別為辦公廳主任曾曉安和辦公廳副主任王慶閣。雖然是名錄中的“新名字”,但王慶閣早已是媒體的“老朋友”,近年來,財政部季度財政收支情況發布會均由他主持。

自然資源部新聞發言人仍為4人,但人員有變??偣こ處煆堈己:途C合司司長韓海青首次以新聞發言人身份亮相。張占海算得上是一名“新聞老兵”,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前,他曾擔任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

民政部兩位新聞發言人中,李??∈菚r隔兩年再次擔任該職。2017年和2018年,李??∵B續兩年擔任民政部新聞發言人。2019年民政部新聞發言人由民政部辦公廳主任張衛星、辦公廳副主任陳日發兩人擔任。民政部官網信息顯示,李保俊任民政部辦公廳(國際合作司)主任(司長)。

國家文物局新聞發言人更換1人,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兼文物返還辦公室主任鄧超履新。鄧超給媒體留下較深印象是在去年11月的國家文物局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他通過一個簡短的PPT,向媒體展示了我國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的“回國”歷程。

記者注意到,山東省政府新聞發言人由2人增至4人,其中,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襲艷春去年6月剛剛履新。赴山東前,她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對外新聞局副局長、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是一名宣傳戰線上的“老兵”。

去年5月9日全國兩會前,襲艷春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的身份,介紹了2019年國務院部門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工作的總體情況。

去年2月至3月間,國新辦將新聞發布會現場搬至湖北武漢,在疫情防控一線,襲艷春主持了8場新聞發布會和記者見面會。去年2月15日,國新辦在武漢舉行的首場發布會結束時,襲艷春說:“今天國務院新聞辦把新聞發布會開到湖北武漢,就是想和派駐一線的幾百名新聞工作者一道,更及時準確全面地介紹疫情防控一線的情況。”

關注2

中宣部發言人“擴容”+“升格”

中宣部(加掛國新辦牌子)今年的發言人“擴容”,由去年的兩人增加至四人,并且全部是新面孔。分別是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徐麟,對外新聞局局長陳文俊,對外新聞局副局長壽小麗以及對外新聞局副局長邢慧娜。

不僅人數“擴容”,級別也“升格”了。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徐麟出現在發言人的名單中。這也是整個發言人名單中,為數不多的正部級官員。

1963年6月出生的徐麟是上海人,此前履歷一直在滬。32歲擔任上海市嘉定區委副書記,期間曾援藏三年。

援藏歸來后,徐麟相繼出任上海市農工商(集團)總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上海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等職。

2007年擔任上海市委常委、市農業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也是當年市委常委班子中最年輕的一員。

此后,徐麟又擔任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等。

2015年6月徐麟赴京任職,擔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一年后,履新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

2018年,徐麟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任主任。

今年中宣部(國新辦)新聞發言人陣容的升格或意味著對新聞工作的加強。去年,中共中央新聞發布制度建立,去年10月30日舉行了首場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建立中共中央新聞發布制度,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形勢發展和時代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治國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在該場發布會上說。

關注3

最高檢新聞發言人由2人調整至1人

最新名錄顯示,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發言人由2人調整至1人,為最高檢辦公廳副主任肖瑋。此前另一位發言人王松苗已卸任辦公廳主任,其新職務尚未見公開報道。

法學專業出身的王松苗,長期在新聞領域深耕,法治、新聞兩手抓。在《檢察日報》工作期間,王松苗曾發出“越級上訪并不是違法上訪”、處理三無人員“救濟比遣送更重要”、“刑事被害人應由國家補償”等諸多法治“第一聲”。并于2009年獲韜奮新聞獎。

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輿論監督是社會的預警系統,一個媒體如果沒有輿論監督,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影響力。

關注 4

外交部發言人“團隊”由3人組成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無疑是最受關注的部委新聞發言人之一。“最美外交女神”華春瑩、“金句王”陸慷、“霸氣發言人”耿爽都是公眾非常熟悉的面孔。

去年,發言人耿爽卸任發言人赴聯合國履新,登上了微博熱搜,留下了他的“耿式”笑容。公開資料顯示,耿爽是外交部第30任發言人。2016年9月,他首次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身份亮相外交部藍廳,在任期間共主持了近400場記者會。去年6月5日,耿爽在主持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時正式宣布卸任。耿爽說:“作為一名中國外交官,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會繼續地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誼,做出自己的努力與貢獻。在此跟大家道別,我們后會有期。”

今年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團隊”由3人組成,分別為華春瑩、汪文斌、趙立堅。

去年2月24日,趙立堅首次以新聞發言人身份亮相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任后不久,“眼神殺”“硬核懟”已經成為趙立堅的標簽。

■ 追訪

生態環境部發言人劉友賓:

要開門辦發布會 不能回避熱點問題

2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2021版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新聞發言人名錄。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言人是個老面孔——宣教司司長劉友賓。作為“連任”的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稱,自己之前在媒體工作,從事政府新聞宣傳工作已經20年了,在發言人中確實是“老”同志。

發布會實錄被翻譯成英文出版

劉友賓說,這幾年,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布會實錄每年都會結集出版。“我們從2017年起連續三年結集出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現在馬上要出第四本了。國外的出版社也很感興趣,已經把我們的新聞發布會實錄翻成英文,目前已經出了三本,2020年的發布會實錄也會翻譯成英文出版。”他認為,這說明國外對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比較關注,希望通過新聞發布會這個渠道,了解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政策、立場。

新聞發布會不回避熱點問題

劉友賓認為,做好新聞發布,要及時回應社會熱點。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社會關注度較高。近幾年,由于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很大進展,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整個生態環境的輿情態勢,總體上還是比較積極平穩。但是,因為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廣泛,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目前環境質量改善的成果還不穩固,有時候一些突發的環境事件,也需要與公眾及時進行溝通,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劉友賓說。

“發布會是政府部門和公眾的交流對話。熱點問題就是公眾關心的問題,我們不能閉門開發布會,外面熱熱鬧鬧的,發布會上對熱點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樣的發布會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開發布會,都會提前向媒體摸排熱點問題,如果是我們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我們會盡力作出解答。”

疫情期間創新新聞發布形式

去年一年,因為疫情的原因,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布會也進行了一些改進,采取視頻的方式召開發布會。“線上舉行發布會,保證了我們工作的連續性,全年例行發布工作沒有因為疫情而受影響”。

劉友賓說,去年,生態保護方面也出現了很多次熱點事件。“比如,去年春節期間出現了重污染天氣,我們及時召開發布會,組織專家解讀,解釋重污染天氣的成因、機理,引導公眾客觀理性看待我國大氣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有效地凝聚了社會共識”。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月9日公布2021版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新聞發言人名錄。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委、各?。▍^、市)黨委和政府新聞發言人共262位,其中中央部門161位、地方101位。

與2020年相比,新聞發言人增加14位,其中,中央部門增加6位,地方增加8位。財政部、水利部、自然資源部等多部門發言人出現“新面孔”。

近年來,新聞發言人隊伍不斷擴容,新聞發言人數量由2004年首次公布的75位增加到如今的262位。這是自2004年以來,國新辦連續第17年公布新聞發言人名錄。

關注1

襲艷春曾主持國新辦8場武漢發布會

與2020年名錄相比,2021年的新聞發言人名錄中出現不少“新名字”。

財政部新聞發言人增至2人,分別為辦公廳主任曾曉安和辦公廳副主任王慶閣。雖然是名錄中的“新名字”,但王慶閣早已是媒體的“老朋友”,近年來,財政部季度財政收支情況發布會均由他主持。

自然資源部新聞發言人仍為4人,但人員有變。總工程師張占海和綜合司司長韓海青首次以新聞發言人身份亮相。張占海算得上是一名“新聞老兵”,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前,他曾擔任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

民政部兩位新聞發言人中,李保俊是時隔兩年再次擔任該職。2017年和2018年,李??∵B續兩年擔任民政部新聞發言人。2019年民政部新聞發言人由民政部辦公廳主任張衛星、辦公廳副主任陳日發兩人擔任。民政部官網信息顯示,李??∪蚊裾哭k公廳(國際合作司)主任(司長)。

國家文物局新聞發言人更換1人,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兼文物返還辦公室主任鄧超履新。鄧超給媒體留下較深印象是在去年11月的國家文物局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他通過一個簡短的PPT,向媒體展示了我國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的“回國”歷程。

記者注意到,山東省政府新聞發言人由2人增至4人,其中,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襲艷春去年6月剛剛履新。赴山東前,她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對外新聞局副局長、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是一名宣傳戰線上的“老兵”。

去年5月9日全國兩會前,襲艷春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的身份,介紹了2019年國務院部門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工作的總體情況。

去年2月至3月間,國新辦將新聞發布會現場搬至湖北武漢,在疫情防控一線,襲艷春主持了8場新聞發布會和記者見面會。去年2月15日,國新辦在武漢舉行的首場發布會結束時,襲艷春說:“今天國務院新聞辦把新聞發布會開到湖北武漢,就是想和派駐一線的幾百名新聞工作者一道,更及時準確全面地介紹疫情防控一線的情況。”

關注2

中宣部發言人“擴容”+“升格”

中宣部(加掛國新辦牌子)今年的發言人“擴容”,由去年的兩人增加至四人,并且全部是新面孔。分別是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徐麟,對外新聞局局長陳文俊,對外新聞局副局長壽小麗以及對外新聞局副局長邢慧娜。

不僅人數“擴容”,級別也“升格”了。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徐麟出現在發言人的名單中。這也是整個發言人名單中,為數不多的正部級官員。

1963年6月出生的徐麟是上海人,此前履歷一直在滬。32歲擔任上海市嘉定區委副書記,期間曾援藏三年。

援藏歸來后,徐麟相繼出任上海市農工商(集團)總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上海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等職。

2007年擔任上海市委常委、市農業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也是當年市委常委班子中最年輕的一員。

此后,徐麟又擔任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等。

2015年6月徐麟赴京任職,擔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一年后,履新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

2018年,徐麟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任主任。

今年中宣部(國新辦)新聞發言人陣容的升格或意味著對新聞工作的加強。去年,中共中央新聞發布制度建立,去年10月30日舉行了首場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建立中共中央新聞發布制度,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形勢發展和時代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治國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在該場發布會上說。

關注3

最高檢新聞發言人由2人調整至1人

最新名錄顯示,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發言人由2人調整至1人,為最高檢辦公廳副主任肖瑋。此前另一位發言人王松苗已卸任辦公廳主任,其新職務尚未見公開報道。

法學專業出身的王松苗,長期在新聞領域深耕,法治、新聞兩手抓。在《檢察日報》工作期間,王松苗曾發出“越級上訪并不是違法上訪”、處理三無人員“救濟比遣送更重要”、“刑事被害人應由國家補償”等諸多法治“第一聲”。并于2009年獲韜奮新聞獎。

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輿論監督是社會的預警系統,一個媒體如果沒有輿論監督,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影響力。

關注 4

外交部發言人“團隊”由3人組成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無疑是最受關注的部委新聞發言人之一。“最美外交女神”華春瑩、“金句王”陸慷、“霸氣發言人”耿爽都是公眾非常熟悉的面孔。

去年,發言人耿爽卸任發言人赴聯合國履新,登上了微博熱搜,留下了他的“耿式”笑容。公開資料顯示,耿爽是外交部第30任發言人。2016年9月,他首次以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身份亮相外交部藍廳,在任期間共主持了近400場記者會。去年6月5日,耿爽在主持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時正式宣布卸任。耿爽說:“作為一名中國外交官,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會繼續地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誼,做出自己的努力與貢獻。在此跟大家道別,我們后會有期。”

今年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團隊”由3人組成,分別為華春瑩、汪文斌、趙立堅。

去年2月24日,趙立堅首次以新聞發言人身份亮相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任后不久,“眼神殺”“硬核懟”已經成為趙立堅的標簽。

■ 追訪

生態環境部發言人劉友賓:

要開門辦發布會 不能回避熱點問題

2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2021版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新聞發言人名錄。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言人是個老面孔——宣教司司長劉友賓。作為“連任”的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稱,自己之前在媒體工作,從事政府新聞宣傳工作已經20年了,在發言人中確實是“老”同志。

發布會實錄被翻譯成英文出版

劉友賓說,這幾年,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布會實錄每年都會結集出版。“我們從2017年起連續三年結集出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現在馬上要出第四本了。國外的出版社也很感興趣,已經把我們的新聞發布會實錄翻成英文,目前已經出了三本,2020年的發布會實錄也會翻譯成英文出版。”他認為,這說明國外對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比較關注,希望通過新聞發布會這個渠道,了解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政策、立場。

新聞發布會不回避熱點問題

劉友賓認為,做好新聞發布,要及時回應社會熱點。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社會關注度較高。近幾年,由于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很大進展,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整個生態環境的輿情態勢,總體上還是比較積極平穩。但是,因為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廣泛,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目前環境質量改善的成果還不穩固,有時候一些突發的環境事件,也需要與公眾及時進行溝通,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劉友賓說。

“發布會是政府部門和公眾的交流對話。熱點問題就是公眾關心的問題,我們不能閉門開發布會,外面熱熱鬧鬧的,發布會上對熱點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樣的發布會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開發布會,都會提前向媒體摸排熱點問題,如果是我們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我們會盡力作出解答。”

疫情期間創新新聞發布形式

去年一年,因為疫情的原因,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布會也進行了一些改進,采取視頻的方式召開發布會。“線上舉行發布會,保證了我們工作的連續性,全年例行發布工作沒有因為疫情而受影響”。

劉友賓說,去年,生態保護方面也出現了很多次熱點事件。“比如,去年春節期間出現了重污染天氣,我們及時召開發布會,組織專家解讀,解釋重污染天氣的成因、機理,引導公眾客觀理性看待我國大氣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有效地凝聚了社會共識”。

關鍵詞: 中央 國家機關 地方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