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15:04:01
來源:北京商報
自潮流藝術家去年在拍場屢創天價之后,業內觀察人士曾預計2020年的潮流藝術將水漲船高。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潮流藝術作品在冷市場之下的網拍平臺依然有熱度——藝典中國應景地推出了“6.1潮流玩家派對”拍場,販售“大兒童”喜愛的作品;而在剛結束的嘉德第十七期網拍中,潮玩藝術專場以62萬成交,與中國當代繪畫版塊成績相當,超過了齊派書畫、瓷器等專場。潮流藝術展也成為一些機構的重啟首展:如“REVIVE IN ART在藝術中復蘇”正在華熙國際?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在業界人士看來,雖然潮流藝術是“中國制造”的概念,但眼下國內新藏家追捧的仍是國外藝術家IP,本土潮流將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潮流藝術的運作模式也將改變畫廊代理的傳統機制,帶起更廣的藝術消費市場。
冷市場里的搶手貨
在嘉德第十七期網絡拍賣的潮玩藝術版塊中,一件《機器版未來哆啦A夢》絲網版畫以17250元成交。構得藝術商店相關負責人稱,這件作品來自之前店中的藏家送拍,拍賣價高出先前數倍。
據構得藝術負責人介紹,疫情期間的生意依舊忙碌,“由于電商和直播等線上版塊工作量加大,我們目前還需要招聘新媒體運營人員。六一節前后,充滿童心的作品也是主推的禮物。”
對此,主營潮流藝術品的電商平臺藝團兒創始人米地也有同感。米地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畫廊、藝術機構經歷閉館困境以來,緊扣商業的潮流藝術品卻依然是搶手貨——KAWS在網上發售的最新限量茶杯也是“一秒沒”。
雖然已經是藝術市場上頻出風頭的搶手貨,但目前為止“潮流藝術”這一名詞并沒有一個專業的解釋和定位,國際語境中也沒有相對應的英文翻譯。在藝評人王晶晶看來,當下一些不能被歸于美術史中的各種新銳風格,并且具有很強的商業、消費屬性的作品是潮流藝術的范疇。也有評論家將其概括為“與潮流文化,時尚,媒體傳播,以及當代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可供大眾消費的藝術的統稱”。
“買家多在25歲至40歲區間。”米地認為,潮流藝術的藏家有別于喜好古董、文玩的父母輩藏家。“他們不問作品的來龍去脈和背后承載的歷史文化,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圖式,或是具有童心的懷舊元素,都愿意出手購買。”90后藏家王先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潮流藝術作品價格不高,限量品價格從千元至萬元都有。收藏圈子里以收入中上的年輕人為主,也不算是太富裕的階層——那些人可能會去買藝術家原作或玩車了。”
在當下藝術市場的“復元期”,這一“中國制造”,但又人盡皆知的新概念也正在成為夏季熱點。北京商報記者看到,“REVIVE IN ART在藝術中復蘇”、“眾神吃蕉”潮流藝術展正在華熙國際?北京時代美術館與北京靠邊走藝術空間展出。六月下旬,HWE 2020潮玩造物節等活動也將在朝陽規劃藝術館舉辦。
兩種“游戲規則”
在業界人士看來,與主流的傳統藝術相比,潮流藝術屬于另一個圈層,其間的“壁壘”不言而喻。
青年藝術家王加加正在798藝術區Spurs畫廊舉辦個展。據了解,王加加畢業于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作品中充滿卡漫、涂鴉的元素。向北京商報記者談及潮流藝術時,王加加卻表示自己仍是傳統派:“在作品衍生方面,我會和周邊一些服裝設計師朋友做一些小范圍的設計,但不是很成規模的做法。受家庭教育影響,還是在堅守傳統的創作、畫廊合作模式。”王加加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原本說好要來看展的國外藏家無法前來,對作品的銷售也會產生影響。
對于“潮流”所向,藝術家周軼倫的更進一步——在2012年就推出了個人獨立設計品牌R3PM3。但對于潮流藝術,周軼倫表示自己也不完全是同道中人:“潮流意識的商業前景是很好的,但是要成氣候,背后仍需要商業團隊以及許多人一起來做,以工作室的形式展開。”
一些藝術家對潮流藝術“保持距離”態度,體現了傳統畫廊代理的模式與潮流藝術品“游戲規則”的大相徑庭。包括米地在內的多位潮流藝術經營者告訴記者,在潮流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畫廊的角色前所未有地被邊緣化了。銷售渠道和整個市場的邏輯跟之前完全不同。以前藝術家倚靠畫廊,通過辦展賣畫。現在是藝術家掌握著自己的作品IP,通過Instagram等社交網絡宣傳、發售、品牌授權;藝術家也不再是單打獨斗,工作室團隊各司其職,有人甚至擅長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像互聯網公司一樣想方設法為藝術家吸引來越來越多的忠實粉絲。而這也是潮流藝術在疫情期間能夠依然堅挺的原因。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開在商場中的潮店、藝術商店、專門店也都是銷售潮流藝術品的平臺,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畫廊的作用。兩種模式之下也存在兩種聲音的分歧——有傳統嚴肅藝術從業者質疑潮流藝術缺失學術性,而潮流藝術圈有人認為傳統藝術過于小眾,脫離生活。
本土潮流的想象空間
對于嚴肅純藝作品與潮流藝術作品各占據多少市場份額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兩三年內潮流藝術將有很大的超越。
“KAWS的一幅原作已經于去年上億,通常的原作也在數百萬元,面向的是少數頂級藏家。同時,他的潮流藝術限量作品相當于一種價格拆解,如限量1000張版畫,每個2000元,總價也等同于200萬元的原作。隨著市場的調整,頂級藏家可能越來越少,但是年輕的新藏家正在增長。”米地指出。王晶晶補充到,“KAWS與優衣庫的聯名T恤一次能夠賣出超40萬件,這也算大眾為潮流藝術買單。”
雖然有玩家與潛在受眾數量眾多,但值得關注的是,經得住市場檢驗的潮流藝術家仍舊是少數,國內藝術家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在嘉德第十七期網拍的潮玩藝術專場中可以看到,37件拍品,僅有一件出自本土藝術家陳飛之手,其余都是村上隆、KAWS、Daniel Arsham等國際知名創作者。在周軼倫看來,“目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IP創作者不超過50人,這其中并沒有國內藝術家的身影。國內藏家手中的潮玩升值‘硬通貨’也都是國際藝術家的經典之作。”在業界人士看來,國內潮流藝術家的號召力目前還屬于“輕量級”。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眼下傳統畫廊與當代知名藝術家也出現了結合“潮流”的趨勢,“次元壁壘”也在逐步突破。一些曾經主打學術的畫廊機構,也正在更重視網紅效應。部分機構甚至直接轉型——創立于2017年的龍涎香藝術畫廊曾經坐落于798藝術區,在去年更名WK gallery遷至北新橋街道,主營潮流藝術。知名藝術家趙趙還創辦有自己的潮流品牌——305,與VANS合作了鼠年生肖聯名款。在王晶晶看來,“‘本土潮流’在創作與消費層面將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同時她提示,由于是潮流的風向易變,在流行熱度消退后,作品可能隨之貶值;潮流藝術市場雖廣,但收藏與經營也非想象得那么簡單。
北京商報記者 胡曉鈺
關鍵詞: 潮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