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1 09:31:13
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在行業熱議傳統車企的“諾基亞時刻”是否到來的時候,作為顛覆諾基亞時代的智能手機廠商們正在接連闖入這一行業。
3月30日盤后,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正式批準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小米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這是蘋果、三星、華為后,又一家頭部手機廠商開始布局汽車賽道。
雖然路徑有所不同,但手機廠商切入汽車市場的方向一致,在“萬億藍海”的新機會面前,沒有人愿意掉隊,而這也給了手機供應鏈投入新賽道的機會。
“未來五到十年智能網聯電動車是大勢所趨。”在31日上午舉行的工業富聯業績溝通會上,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表示,過往在手機高端產品線如高端精密機構件上的經驗可以轉移到汽車機構件上,這是公司現在開始要持續布局和加大投入的方向。
手機供應鏈“跟跑”汽車賽道
隨著科技巨頭紛紛入局智能汽車新戰場,新一輪“智能汽車大戰”拉開帷幕,同時,智能汽車的發展趨勢也逐漸明朗。
華福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電動車方面,2020年歐洲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136.7萬輛,滲透率為11%;中國銷量為127.2萬輛,滲透率為6.0%,均將進入爆發階段。而在爭奪智能汽車業務的科技巨頭身影中不難發現,也開始有了手機廠商的身影。近一年來,蘋果、三星、華為、小米以及vivo、OPPO都在汽車賽道邊緣謹慎“試探”,逐步布局。
據記者了解,目前蘋果選擇的是從自動駕駛切入汽車業務。此前有消息稱,蘋果正在和現代起亞等汽車制造商洽談,計劃讓后者生產以蘋果為品牌的自動駕駛電動汽車,該汽車預計將在2024年進入生產。而華為則從供應鏈入手有意成為智能汽車軟硬件全棧式供應商。三星更多的是從汽車電子布局,并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獨立的汽車電子裝備事業部。
下游客戶的積極布局也帶動了上游手機供應鏈廠商“跟跑”。
“智能汽車可理解為智能手機加四個輪子。”工業富聯首席執行官鄭弘孟在上述業績會上對記者表示,汽車行業正在向智能化和電動化轉型,汽車有望成為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個普及智能終端。
而在工業富聯最新發布的2020年財報中,首次披露了新能源汽車的相關計劃。
根據財報內容,工業富聯布局的方向其一是生產制造上,進入EV核心零部件新領域,將在電子行業積累的材料、工具、裝備技術及獨特的制程、工藝能力應用在新能源電動車上,實現電動車的輕量化及精密化。其二在市場拓展上,借助富士康集團在新能源車的戰略布局,以及MIH上千家國內外車廠、供應商渠道,計劃持續擴張車載影音多媒體及車聯網系統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
而除了工業富聯以及富士康集團外,記者注意到,此前作為手機ODM廠商的聞泰科技也切入了汽車賽道。
3月初,聞泰科技在上海臨港新片投入的12英寸車規級半導體晶圓制造中心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總投資120億元,預計年產晶圓片40萬片,經封裝、測試后的功率器件產品,可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計算和通信設備等領域,達產產值每年33億元。
安信證券認為,智能汽車與智能手機的發展迭代之路極為相似,因此,華為、蘋果以及小米等作為智能手機革命的成功者,對于智能汽車的發展趨勢具備天然的敏感性,這也正是其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供應鏈而言也是轉型的機會。
手機供應鏈能否走出低利潤魔咒?
不過,眼下的電子供應鏈處于芯片缺貨的“非常時期”。
OPPO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劉波在不久前的一場采訪中對記者表示,目前的全球供應鏈正處于“脆弱”狀態,未來2-3年供應鏈都會相對緊張,此前終端產品本身的毛利率影響著上游工廠生產層面的投產力度和準備時間,但汽車子等市場的爆發改變了一切。
從行業來看,過去由于手機等電子消費產品的技術競爭過于激烈,上游產業鏈在產能的擴充上一直顯得較為謹慎,尤其是在低毛利的產品線上,即便市場需求變得緊俏,上游廠商的擴產意愿并不大。但從去年開始,以汽車電子為首的芯片進入爆發期,承載在8英寸晶圓工藝上的芯片產品需求一再擴大,產能問題層層傳導,導致了汽車在內的芯片產業整體的缺貨。
但對于手機供應鏈廠商來說,缺貨釋放了另一個積極信號,并且與消費電子的利潤相比,汽車電子的想象空間顯然更大。
從財報數據來看,與同類公司相比,工業富聯2020年營收和凈利潤增長已經變得緩慢,尋找“新增長動能”已變得十分迫切。
目前,工業富聯主營業務構成來源主要包括了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云計算、工業互聯網三大類,其中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占比近六成,云計算占比超四成。根據工業富聯的財報顯示,2020年受疫情及貿易摩擦影響,電信設備及企業終端設備訂單延后,年度營收同比下滑6.9%,因此影響公司整體收入增長。
有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汽車被視為下一代手機級別的工業產品,并且汽車產業都在向互聯網化、智能化這兩個方向發展,再加上相應的移動計算場景的交集,因此最具有經驗和積累的就是手機供應鏈,并且有望借助跨界擺脫過于長期的“低利潤”困境。
此外,雖然目前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等新勢力在智能汽車領域暫時領先,但智能汽車仍在產業發展初期,供應鏈格局未定,這些都將成為新進入者的機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