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06:00:31
來源:新京報
新京報制圖/劉曉斐
他來得太晚了。
對于認識木心的人、讀到木心的人、他自己,以及漢語寫作來說,都是如此。
他被更多人認識的時候,已經是位長者,人們愿意尊他為老師,聽他慢吞吞地講課;后來,他擁有了更多讀者,《文學回憶錄》讓他備受年輕人的喜愛,相見恨晚。但對羨慕張愛玲年少成名的木心來說,自己卻等到79歲,才第一次在大陸出版書籍。最初的《哥倫比亞的倒影》,也沒能掀起閱讀的熱潮,只是本冷冷清清的文學作品,他依然渴望著能被更多人看到。然而,等到讓他成為一種現象的《文學回憶錄》出版時,已經是2013年,那時他已經辭世。
等到他更多的作品出版,人們才意識到,或許對整個漢語寫作來說,他也來得太遲了。那種干凈的、沒有受到上世紀任何文化運動影響的文字,天然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或許以后,他還有更多的遲到——對他文學觀念的公正評價、對他作品的真正理解、《詩經演》等書籍中耗費的心血、更多尚未面世的遺作手稿、畫作……在現代,他慢吞吞的姿態與社會生活的快節奏格格不入,但也正是這種格格不入,吸引了更多人跟著他的影子,安靜而緩慢地前行。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