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3 06:37:16
來源:北京日報
宋朝名臣、史學家司馬光一生清廉節儉,正道直行,嚴于律己,及于家人,曾作《訓儉示康》告誡其子司馬康要以儉為美、清正自守,不可追求奢靡生活。
儉能立名,侈必自敗在《訓儉示康》中,司馬光表示,節儉是各種好的品德共有的特點,奢侈是最大的惡行。他為什么要寫《訓儉示康》呢?司馬光生活的年代,社會風俗習慣日益變得奢侈腐化,人們競相講排場、比闊氣,奢侈之風盛行。為使子孫后代避免蒙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和侵蝕,司馬光特意為兒子司馬康撰寫了《訓儉示康》家訓,以教育兒子及后代繼承發揚儉樸的家風,永不奢侈腐化。
在《訓儉示康》中,司馬光先寫自己年輕時不喜華靡,注重節儉,現身說法,語語真切。接著寫近世風俗趨向奢侈靡費,講究排場,與宋初大不相同,復舉李文靖(即李沆)、參政魯公(即魯宗道)、張文節(即張知白)三人的節儉言行加以贊揚,指出大賢的節儉有其深謀遠慮,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進而引用春秋時御孫的話,從理論上說明“儉”和“侈”所導致的必然后果,使文章更深入一層。最后連舉6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兩面事實為據進行對比,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儉能立名,侈必自敗。末尾以“訓詞”作結,點明題旨。全文說理透辟、有理有據、旨深意遠,反復運用對比,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又給人啟發。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勤儉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亦是為官從政者的優良品質。張知白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廉相,史書記載他“常以盛滿為戒,雖顯貴,其清約如寒士”,這在奢靡之風盛行的北宋時期是非常難得的。對此,司馬光特意在《訓儉示康》中列舉了張知白的事跡,勉勵兒子向他學習。
北宋商品經濟繁榮,統治者優待官員,士大夫熱衷于歌舞喧囂、詩酒宴樂,奢靡之風屢禁不止。張知白作為宰相,身居高位,俸祿較之尋常官員更加優厚,但他卻清廉節儉如同身份低微的讀書人一般,不被奢靡之風裹挾,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身邊親近之人勸導他:“您如今俸祿優厚,但生活還像以往那樣節儉。您雖然向來以清廉節儉自守,但是外人常常諷刺您表面效法漢代公孫弘勤儉之舉,實則徒為虛名。您還是稍稍改變一下作風,和大多數人一致才好。”張知白聞言嘆息道:“以我今日的俸祿,想要讓全家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又有何難?但是世人往往由簡樸入奢侈容易,由奢侈回歸簡樸卻很難。如今我的俸祿雖多,但是豈能一直長久,我又能活多久呢?一旦沒有了如今的俸祿,但家人卻已經習慣了奢靡的生活,不能適應貧困的生活,一定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我哪里能保證做官、罷官、活著、去世的時候,都像如今這樣呢!”
張知白身體羸弱,宋仁宗去府上探望他,見他家十分樸素,連夫人都只穿粗布的衣裳,仁宗極贊賞其簡樸。他死后,謚號“文節”,正是對其清廉勤儉的最佳寫照。張知白的故事告誡我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應當深謀遠慮,不為眼前奢靡的生活所誘惑。
途之人見其容止,雖不識,皆知為司馬氏子也
歷史上無數事實反復證明:艱苦奮斗必得善果,驕奢淫逸必遭禍端。因此,司馬光對物質生活的態度,令人感嘆,他身居高位,卻清正自守、克己奉公。人的物質觀往往就是他的價值觀,最能反映其人格境界和做事方向。司馬光所處時期,經濟繁榮、天下承平,士大夫們沉迷享樂,競相以奢華為榮,而司馬光能保持頭腦冷靜,居安思危,此家訓既是誡子,亦是表白自己不與世人同流的清慎品格。
據《宋史·司馬康傳》載,司馬康成年后,為人審慎儉素,為官清廉方正,“途之人見其容止,雖不識,皆知為司馬氏子也”。可見,司馬光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后輩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皆有其節儉清廉之風。人皆愛其子,但相較于司馬光的以儉為美,清白傳家,有些人的教子觀何其短視,只知為后輩積聚物質財富,卻不知為其精神添加滋養。當下不少“官二代”“富二代”鄙言陋行令人側目,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缺失之因,亦是家長自身不正,難以作范。如此縱有一時潑天富貴,又豈能恒長久遠?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關鍵詞: 訓儉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