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撮肉松,多少人間情味

2021-12-13 05:07:15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大雪夜,8歲的冰心幫著母親將幾十本書刊一卷一卷地裝進肉松筒里,那些都是同盟會宣傳反清的刊物。她們將肉松筒逐個仔細封好口,第二天寄了出去。不久之后,收到各地的來信說:“肉松收到了,到底是家制的,美味無窮。”冰心天真地問:“那些不是書嗎?”母親輕輕捏了她一把,附在她耳邊叮囑:“你不要說出去。”

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自小就隨當軍官的父親輾轉上海、煙臺等地,但不管到了哪里,故鄉的味道總是長留舌尖。年過七旬的冰心曾在湖北咸寧給家人寫信時,提到從小就愛吃的肉松:“昨晚晚飯是在食堂打的飯,還比較爛,加上開水,在醫務所炭爐上熱了熱,就肉松吃了二兩,很飽。”

天下肉松風味紛呈,福建所產獨樹一幟,當地人為此充滿了自信和自豪。林語堂是漳州人,父親是個鄉村牧師。盡管家境比較清貧,但父親總是想方設法給他弄來這樣那樣的美食,比如廈門薄餅、肉松和蘿卜糕,讓林語堂的童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林語堂經常回憶起小時候吃過的肉松配粥,那種感覺讓他一輩子念念不忘。雪白而稠滑的米粥上,撒上一層金黃香酥的肉松,絲絲絮絮惹人垂涎。

林語堂大學畢業后在清華任教,他豐神俊朗、滿腹才華,因此贏得了鼓浪嶼首富廖家二小姐的芳心。1919年初,林語堂與廖翠鳳喜結良緣。林語堂在其自傳里詳細描寫了家族中的女性們是如何做肉松的,而判斷廈門女子是否賢良聰慧的標準之一,就是肉松做得好不好。廖家的女人都能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并且個個擅長制作肉松。

新婚那年秋天,林語堂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妻子隨行陪讀。廖母知道女兒女婿此去經年前途艱辛,特意送來了一大罐家里自制的肉松。林語堂懂得海關檢查的規定,便跟妻子說肉松不能攜帶,廖翠鳳一聽怒目圓睜,火冒三丈。林語堂連忙陪著小心好言相勸,費了不少口舌才平息了妻子的怒氣。

廖翠鳳少年時最愉快的記憶,莫過于在大廚房里和姑嫂姐妹們一起做肉松。家里人多,逢年過節還要送禮,做一回肉松往往要買幾十斤豬肉。一家人忙得團團轉,卻分工有序,忙而不亂,邊做邊聊,笑聲連連。“肉松不容易做,考驗女人的細心、耐心和技巧。”林語堂的次女太乙記述肉松制作工序時寫道:“門門是學問,如果炒得太久,肉炒焦了會發苦味。炒得不夠干,吃起來就不夠松脆,外公家的肉松又香又脆,是極品,親友嘗了都贊不絕口。”

林語堂婚后挈婦將雛,為求學謀生而東奔西忙,無論是落腳京滬還是漂泊歐美,老家親屬常常會給他們寄去精心制作的肉松。在林太乙的印象里,“親戚從廈門來,總帶許多吃的東西給我們”,其中常有龍眼干、鐵觀音茶和外婆囑咐家里人做的肉松等等。廖翠鳳收到了,就好像回到娘家一樣喜笑顏開,她把肉松當寶貝一樣收起來,偶爾才會用茶匙挑一些出來給孩子們拌粥吃。

肉松雖輕若棉絮,卻見證了不少文化人之間的情深義重。1943年深秋,喬冠華與龔澎在重慶結為連理,好友胡風不僅即興作詩幾首表示祝賀,還特地讓夫人梅志親手做了肉松饋贈一對新人。第二年,胡適到哈佛大學講學半年,當時趙元任也在哈佛任教,胡適住處與趙元任家相距不到半條街,幾乎每天都要去趙家蹭飯。胡適本是無肉不歡的,可是當時計劃供應的牛肉有限,趙夫人楊步偉只好買馬肉替代,除了做大碗的紅燒馬肉招待,還將多買的馬肉制成肉松讓胡適帶回去。胡適并不知道這是馬肉,只是覺得十分好吃。

與冰心同年出生的俞平伯也喜歡吃肉松。有一年春天在北京,他和朱自清相約到陽臺山大覺寺游玩,午餐就在塔邊樹下,兩人分享自備的食物。俞平伯帶的是醬肉、肉松和鴨蛋等,朱自清帶的是腌牛肉罐頭,此外還有水果、面包之類。不料一陣大風刮過,吹得肉松猶如滿天飛絮。俞平伯晚年,妻弟許寶骙(即下文信中“骙若”)去福建出差,忙碌之余不忘給他捎了些肉松。那肉松柔軟而酥脆,入口自融,俞平伯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及此事說:“骙若帶來惠賜肉松,確是佳品,閩廚風味得快飫……”只是朱自清幾十年前便已早逝,這回已無法和當年的老友一起分享了。

一撮肉松,可口貼心暖肚腸,其中究竟包含了多少人間情味,也許只有在父母的愛撫下,在漫長的旅途中,或者在荊榛遍地的困境,在歡聚一堂的時刻……那些親口嘗過的人,才知道。

關鍵詞: 肉松 情味 人間

推薦閱讀

郭凱敏聲情并茂塑造楷模感人形象

發布于

王雷:從看客到掌柜用了21年

發布于

正陽橋鎮水獸的由來

發布于

月盛齋與前門之緣

發布于

首圖聯手魯博建魯迅文化推廣陣地

發布于

《鄉村愛情14》王小利版劉能歸來

發布于

“女強男弱”也能《幸福二重奏》

發布于

遠古書寫的力量與美感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