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 08:07:15
來源:北京日報
曾有人總結,古典音樂舞臺的聚光燈在19世紀屬于作曲大師,20世紀屬于指揮大師,而到了21世紀的今天則更多屬于交響樂團。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嚴謹,但我們的直觀感受確是如此。古典音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其終極目的之一就是將最好的聲音以各種媒介呈現給聽者,所以作為直接“發聲器官”的交響樂團在今天收獲更多關注是符合藝術規律的。
但任何藝術的發展與演進都需經歷必然的路徑,我們之所以能在今天聽到來自五湖四海無數交響樂團的美妙聲音,離不開幾百年來無數作曲大師與指揮大師的代代傳承與持續澆灌。如今,指揮家作為樂團靈魂人物的傳統仍在延續,但其“執行方式”也是與時俱進的,那個指揮大師如群星般閃耀的年代可能再也無法以同樣的方式重現了,從那個年代緩步走來的大師們也正在漸漸遠去,這其中就有最近離開我們的伯納德·海丁克。今年10月28日,海丁克大師在倫敦逝世一周后,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RCO)的音樂會以具有特殊意義的馬勒《第五交響曲》“小柔板”開場,向這位偉大的荷蘭指揮家致敬。他從1961年到1988年掌舵這支當世最優秀的交響樂團之一,而后他也經常回到那個熟悉的舞臺,最近一次就是在2019年1月,在他即將迎來90大壽之前。
“我們記得伯納德是一位謙虛的老人,也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RCO的音樂家們一直都對他有很深的感情,因為他經常在音樂上給他們很大的空間和自由。”當晚音樂會主持人如是說。
帶有海丁克強烈個人印記的交響樂團遠不止于RCO,我們津津樂道的倫敦愛樂樂團、英國皇家歌劇院、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以及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等頂級藝術機構都與海丁克有著說不完的故事,他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半部20世紀交響樂史。
2009年2月,80歲高齡的海丁克第一次來到中國,帶領芝加哥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了海頓、布魯克納與馬勒。海丁克的曲目量極大,縱貫歌劇與交響樂作品,但他的馬勒永遠是聽者繞不開的話題,以至于RCO致敬他的作品,不得不選擇馬勒。如果說瓦爾特向世界介紹了馬勒,伯恩斯坦和阿巴多等為世人闡釋了馬勒,那么海丁克可以說為馬勒作品的演繹樹立了標準。
在他當時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馬六”中我們便可管窺一二。從萊納、索爾蒂、巴倫博伊姆,到當時的海丁克,我們看到了指揮大師們是如何對一支交響樂團施展魔法的。他們的“馬勒傳統”是逐步建立的,到了海丁克的時代迎來綻放,雖然巴倫博伊姆鮮少排演馬勒,但他對樂團整體聲部銜接尤其是弦樂的細膩打磨功不可沒,所以我們最后能在海丁克手里聽到將樂團特質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作品,用當時的樂評來說“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船長指揮他的‘水手’們在暴風驟雨與電閃雷鳴間自由穿梭”。
海丁克為我們留下了無法磨滅的記憶和錄音,他同樣也在中國產生了對未來的期許。那一次,在觀眾們為他的演奏而震撼的同時,他也因臺下的年輕觀眾們而震撼,他在歐洲縱橫樂壇幾十年來不曾見過的景象卻在遙遠的東方成為現實。當我們今天向海丁克大師告別時,也不要忘了,帶著前人期許向未來招手。
關鍵詞: 向海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