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還是哥詠嘆過的樣子

2021-12-07 08:07:13

來源:北京日報

看電影《漂來漂去》,想起意大利真實主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的《藝術家的生涯》。中間雖然隔了一百多年時光,但講的都是漂在大城市年輕人的故事,人性、欲望、情感互相交織和對立,形成劇情的張力。普契尼若有知,肯定會在心里得意:“哥雖然不在江湖,但江湖還是哥詠嘆過的樣子嘛。”

出生于音樂世家的普契尼,留下《圖蘭朵》《蝴蝶夫人》《托斯卡》等多部歌劇經典。要說帶有個人色彩的,非《藝術家的生涯》莫屬。普契尼那個年代,教堂樂師職位可以“世襲”。普契尼五歲喪父,作為家里惟一的男丁,子承父業(yè)理所當然。普契尼跟著舅舅學唱歌、學管風琴,10歲就已在教堂擔任管風琴手,奔著這個透亮的前程而去。就如狄更斯《遠大前程》中的皮普,起初只想成為像姐夫喬一樣的鐵匠。因為家境不好,普契尼16歲才進入盧卡音樂學校接受正規(guī)教育,有幸接觸到威爾第的歌劇樂譜。17歲那年,得知威爾第的《阿依達》在比薩上演,買不起火車票的普契尼,步行近三十公里到比薩,混進劇場看了首演。命運出現了轉機,普契尼決定放棄教堂職位,立志成為像威爾第一樣的歌劇大師。

能從窮學生成長為偉大的作曲家,普契尼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的母親。母親不但理解他,還千方百計給他籌集學費,通過層層關系給意大利王后寫信得到贊助。當兒子創(chuàng)作陷入瓶頸時,母親總是鼓勵:寫出你心里的歌聲。

在米蘭求學期間,普契尼和一幫同樣貧窮的學生租住在同一間公寓。大都市能催生各方藝術靈感,但要想生存下去也是困難重重。這段生活經歷,讓普契尼把歌劇從宗教英雄主義的宏大敘述窠臼里掙脫出來,放下架子,接上生活氣息,用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結合,洞開歌劇的新境界。

《藝術家的生涯》以19世紀巴黎為背景,講述的就是社會底層年輕藝術家多彩又磨難的人生。歌劇第一幕隨著四個年輕藝術家貧窮潦倒的生活場景出現,住在他們隔壁以繡花為生的女孩咪咪遇到詩人魯道夫,掀開了歌劇經典的部分。魯道夫先唱出“冰涼的小手”,華麗、醇美的歌聲詩意又繾綣,這一刻滋生的愛意足以將咪咪冰涼的人生溫暖。繡花女唱出“我的名字叫咪咪”,歌聲洋溢著愛情萌發(fā)的渴望以及貧困少女的樸實情懷。愛讓兩顆心靠在一起,但不能給他們帶來面包和取暖的火爐,貧窮讓他們不得不在嚴冬告別。最后得了肺炎的咪咪死在了戀人的懷中,“冰涼的小手”再也不能溫暖。第二幕引出了歌劇中第二對戀人馬切洛與穆賽塔,與魯道夫和咪咪的悱惻情感相比,穆賽塔的一曲“漫步大街”真的驚艷四座。歌聲將女性撩人的嫵媚多情,詠唱得千轉百回、光彩照人。或許也因為穆賽塔如此迷人,馬切洛才能忍受她曾有過的“不忠”,與她激情擁抱,重歸于好。這部歌劇很多的詠嘆調,都成了傳世的經典金曲。

大都市紛繁浮華的誘惑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與命運,歌劇《藝術家的生涯》真實寫照了文藝青年“漂”在大城市的困惑和艱難。如今已處于AI時代,但對于行囊空空努力在大城市尋找幸福人生的年輕人,“居不易”還是為之嘆息的痛。

關鍵詞: 樣子 江湖 還是

推薦閱讀

郭凱敏聲情并茂塑造楷模感人形象

發(fā)布于

王雷:從看客到掌柜用了21年

發(fā)布于

《一江春水》導演:電影中有我的掙扎

發(fā)布于

正陽橋鎮(zhèn)水獸的由來

發(fā)布于

月盛齋與前門之緣

發(fā)布于

首圖聯手魯博建魯迅文化推廣陣地

發(fā)布于

《鄉(xiāng)村愛情14》王小利版劉能歸來

發(fā)布于

“女強男弱”也能《幸福二重奏》

發(fā)布于

遠古書寫的力量與美感

發(f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