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07:35:07
來源:北京日報
天氣晴朗的時候,向北京的西部、北部以及東北方向遠眺,可以望到山。你突然發現,原本青黑色棱角分明的山,看上去不再那么冷峻,反而像母親的雙臂,溫柔環抱著她的孩子們。我們被北京周邊的山溫柔地、堅毅地包裹著,它既能遮擋冬天的寒風,又能遮住春天的黃沙。
眼前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還有馬路上疾馳的汽車,一派繁華景象。然而,目光穿過高樓,再向遠一點兒望,就能看到山。傍晚時,夕陽西下,西邊的山像是鑲上了一道金邊兒。慢慢的,天黑了,遠山漸漸隱藏在黑暗中,頭頂的天是深藍的,偶爾有像鉆石一樣閃耀的星星。遠遠的望山,剛才城市的喧囂好像突然消失了,只剩下天邊的云和山。望山,能讓城市中忙碌的人們遠離塵囂,暫別煩惱。
記得奶奶跟我說,相傳北京建城時,人們觀察到北京的地理特點是北高南低,就如同扇子一樣,北面的高處就是扇子把兒,人們特意修造了有利于城市排水的設施。這些因地制宜的營造,讓我們受益至今,難怪有人說北京是福地,是寶地。我望著北京的山,覺得它們離我們很近,但很快想起奶奶常說的一句話“望山跑死馬”。是的,山看著近,其實離我們很遠呢。北京西、北、東三面環山,自古就有“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的說法。北京的地形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運動。西部山地,從南口的關溝,到拒馬河一帶,統稱為西山,屬太行山余脈。北部山地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這兩條山脈在南口附近交會,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人們稱之為“北京灣”,它所環抱的平原即北京小平原,就是我們生存、活動的場所。北京周圍山脈連綿、大小有名的山有近百座。《燕京歲時記》中記述了在京西模式口附近的天臺山、京西北的妙峰山,還有在京城東北的丫髻山。
北京最具科普意義的山洞,可以說是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區的石花洞,我上小學時奶奶、姑姑帶我去過。石花洞與桂林蘆笛巖、福建玉華洞、杭州瑤琳洞并稱我國四大巖溶洞穴。洞內形態各異的石柱,有在地上生長的,有在空中倒掛的,難得一見。相傳大約在四億年前,北京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積了大量的碳酸鹽類物質。由于地殼運動,幾經滄桑變遷,海底上升為陸地。大約在七千萬年前,華北發生了造山運動,北京西山就此形成。而后碳酸鹽逐漸被溶蝕成許多巖溶洞穴,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相傳公元1446年,有僧人云游時發現這一奇特的洞穴,命名“潛真洞”,后因洞內石花集錦,千姿百態,玲瓏剔透,被稱為“石花洞”。
北京的山中,最具歷史文化特色,且具有軍事和防御功能的,就是我們的古人在山上修建的長城。我小時候常去的是位于延慶區的八達嶺長城,還去過位于懷柔區的慕田峪長城。北京還有居庸關長城,它位于昌平區,現存的居庸關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居庸疊翠”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小時候家里來了遠道的客人,家長必要陪他們去長城游玩,我則成了最開心的陪同人員。
現在看長城,一脈綿延伸向遠方,她不僅是北京發展的見證,更是中華文明的象征,這是古人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廣為流傳的與長城有關的傳說故事恐怕就是孟姜女哭長城。如果這故事發生在現代,您會相信嗎?您會說根本不會發生,因為我們可以打電話、發微信。是的,現在快節奏的社會中,距離不是問題,可這份情義真讓我們現代人羨慕。
北京周邊最常去、最親切的山就是香山。香山公園位于北京西北郊,距城區約20公里。記得我上小學時一個秋日的周末,姑姑和媽媽帶我去爬香山。我們上山下山都堅持不坐纜車,自己爬山辛苦卻有樂趣,我家的影集里至今還保留著我穿著白襯衫戴著紅領巾,靠在一棵歪脖樹上的照片。
工作后和閨蜜去香山看紅葉,連堵車帶步行,到了香山已經過了中午12點,可以先吃午飯了。現在通了西郊線,去香山看紅葉非常方便。朋友的孩子奇怪香山為什么叫“香山”?是因為香山的石頭帶有香味嗎?《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山所名也,曰香爐石。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書中對香山得名,說了兩種原因,一是因為山上有石頭形似香爐,二是因為香山過去遍植杏花,春天時清香四溢。無論香山的名字如何而來,過去人們最愛秋天來香山看紅葉,現在到香山更是一次紅色文化之旅。
關鍵詞: 望山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