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鄭曉龍:《功勛》用真實打動人

2021-10-26 10:46:36

來源:互聯網

截至10月21日,電視劇《功勛》的首輪播出結束,得到了廣大觀眾的普遍認可,豆瓣評分9.1分。導演鄭曉龍松了口氣。“當然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從整體看,應該算交上了一份及格的答卷。”他說。

回想兩年前,第一次面對這道“命題作文”,鄭曉龍是不自信的。“因為以我以往的創作經驗,通常‘自下而上’的創作是容易成功的,而這種‘自上而下’的創作,要想成功極其不易。我這里說的成功不是僅拍完、播出、獲獎,而是要傳得開、記得住、講得好、收視高。”

領命后,鄭曉龍開始翻看李延年、于敏、張富清、黃旭華、申紀蘭、孫家棟、屠呦呦、袁隆平等8位功勛人物的資料,一些藝術形象開始在腦子里鮮活起來。在25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的重大題材電視劇《功勛》創作座談會上,他這樣總結創作體會:“作品的成功首先歸功于功勛們自帶光芒;其次,才有我們感動觀眾的故事。”

“表彰功勛,是要為大眾樹榜樣,為國家立精神!”從這一點出發,鄭曉龍把破題的切入點定為寫功勛的“高光時刻”。

然而,有些功勛的高光時刻容易辨識,比如,屠呦呦、袁隆平、于敏、黃旭華、孫家棟,他們的成就舉世矚目,但也有些功勛的高光時刻不那么好辨識,比如申紀蘭,大家都知道她當了十三屆人大代表,但鮮有人知道,她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為婦女解放、男女平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再比如,李延年參加過解放戰爭、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等大小戰斗20多次。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從來不因戰功向組織伸手提條件,要待遇。

鄭曉龍說,要找到每個功勛人物的職業特點、性格特征和所處時代的不同,才能創作出個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再將他們“忠誠、執著、樸實”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的崇高境界貫穿整個作品。

“真實”成為《功勛》創作的核心要求。除了鄭曉龍一向強調的細節真實,如服裝、道具、場景這些都要盡力還原外,他還要求時代的真實感,人物的說話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都要努力還原當時的歷史年代,“哪怕是一些虛構的情節,也必須是符合功勛人物的主要精神及特點,不刻意拔高,不喊空洞的口號,不搞偽激情”。

《功勛》寫了八個人物,分為八個單元。“我們希望這部作品的呈現既要有整體性,又要有各自的風格。參加《功勛》拍攝的各分組導演和編劇都是電視劇行業中的翹楚,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就能呈現出不同分組故事的新鮮感。我做導演也有些年頭了,但用這樣的方式創作一部作品還是第一次,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鄭曉龍說,讓他欣慰的是,很多觀眾都提到這部電視劇很有電影質感。

總結《功勛》創作,鄭曉龍誠懇表示,這類現實主義題材的文藝創作,一方面要求主創人員要深入生活,從真實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汲取靈感。同時,也希望各級領導給予更大的藝術創作空間。藝術創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既要尊重事實,也要允許藝術虛構。否則,一味要求依照個人的真實經歷創作不走樣,那就不如去拍紀錄片了。

關鍵詞: 功勛 導演 鄭曉龍 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