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16:46:41
來源:互聯網
“大山大海大地:人與世界的相遇——邱華棟《哈瓦那波浪》新書發布會”日前在十月文學院舉辦。
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著名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烏克蘭籍學者、漢學家卡佳,西班牙籍學者、漢學家夏海明,索馬里籍學者、漢學家伊斯曼,以及《哈瓦那波浪》作者邱華棟,圍繞《哈瓦那波浪》,分享對“人與世界的相遇”的理解和他們眼中的文學與遠方。
邱華棟,當代著名作家,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主席團委員。著有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喘息》等12部,中篇小說《手上的星光》《環境戲劇人》等32部,共出版有小說、電影和建筑評論集、散文隨筆集、游記、詩集等各類單行本100多種。多部作品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
《哈瓦那波浪》是邱華棟的全新小說集,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本書由九篇小說組成,分別是《望云而行》《唯有大海不悲傷》《鱷魚獵人》《鷹的陰影》《圣保羅在下雨》《普羅旺斯的晚霞》《哈瓦那波浪》《河馬按摩師》和《冰島的盡頭》。這些小說發生在世界各地,唯一相同的是,寫的都是華人的故事,主人公的生活中都有大大小小的缺失。他們如何走出生命的陰影,又如何重獲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或是走向大海、或是自駕穿行于廣袤的大地、或是去尋找世界的盡頭……在與大自然交融的各種極限運動中,他們終于得到了療愈和救贖。
邱華棟當日分享了自己希望通過《哈瓦那波浪》向讀者傳達的想法,“我是特別厭惡重復的人,題材上、體裁上、寫法上我希望不斷有新的寫作空間。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講意義非常重大,非常不一樣。它的題材是一個全球化背景下地球上的這些中國人足跡的故事,第二個也是跟生命經驗有關,因為過了五十歲突然有一種中年人的感覺,現在很多中年人的生活中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比如說親人的喪失,比如說生命的停頓,比如說死亡的來臨,比如說突發事件等等。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的經驗里面都會有一些可能我們意想不到的打擊也好、挫折也好,我們怎樣煥發起生活和生存的努力,繼續努力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想寫出一種特殊的東西,從更深的層面來講,就是我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我們怎么樣在生活突如其來受到某種打擊的時候獲得更大的力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活出更好的價值。”
張莉認為邱華棟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非常有獨特性的一位作家。“首先他是一個創作能量非常豐富和旺盛的人,他在非虛構小說以及詩歌創作方面都是非常有成績的。一般我們經常說有的人小說寫得好,有的人散文寫得好,有的人詩歌寫得好,但是能把這三種文體都寫得很有質感和影響力的人挺少的,邱華棟老師就是這樣一位作家。”
夏海明表示,“在邱華棟的文筆里,我能感覺到人生,以及人性的各個方面,這就是好文學的特點,因為文學是生命,文學是代表體現人生的一個載體。這本書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地方,雖然不能說是一個旅游的書,但是很有感情在里面,不僅是一個旅游日記,而是比這個還要復雜的一個作品。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獲知中國人怎么看世界。因為我也是一個外來的人,我最近開始比較關注在西班牙的華僑媒體,我以前從來沒有關注過。來中國之前,我對中國也有一些不現實的看法,來到這里以后才發現原來如此,跟我想的不一樣。”
卡佳朗讀了《哈瓦那波浪》中令她印象深刻的片段,她認為,華人與世界這個話題特別大,人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他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這些文化和國家對他的生活會有什么樣的影響,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聽完外國學者的發言,張莉表示,“我們也知道,每年中國出國留學的年輕人是非常多的,在實際意義上已經形成了新一代世界公民。他們向世界打開,同時我們也看到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這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
她表示,“《哈瓦那波浪》九篇寫了現代人的九種心靈困境,作家試圖用人和世界交往的方式來重新治愈我們某種程度上隱隱受傷的心靈。所以讀這九部短篇小說集的時候,我確信它有一種特別令人感動的文體意識,這是九個短篇故事,這是九個中國故事,是九個中國人和世界的相遇,同時也是和最廣大的人群遭遇的九個故事。這些故事各自獨立成章,但是放在一起其實又是中國如何和世界相處,既是和地理意義上的世界相處,也是和大自然意義上的世界相處。”
邱華棟表示,“好的作家可以給大家提供新的經驗、新的文本、新的感覺,只有這樣文學本身才能對人的呈現和人對自身的挖掘上走得更遠。我下一本書肯定跟這一本完全不一樣,正在寫,完全是另一種想象的空間,想象歷史的一種東西。文學是最好的橋梁,國家也好、民族也好、不同語言之間最好的橋梁。剛才伊斯曼先生也講了,我們剛好都是橋,通過文學我們互相在心靈上認知和認識。”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