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駿:最愛上海煙火氣

2021-10-10 08:16:07

來源:互聯網

我喜歡上海,是因為這個地方的文化不是存在于博物館里,而是蘊含在日常生活中,與每一個家庭息息相關,活在每一個上海人的記憶里。

——蔡駿

70后蔡駿,如果脫去“累計銷量1400余萬冊、最暢銷的懸疑作家”這個頭銜,僅從他個人來說,亦與上海有著深深的牽絆。

很小的時候,蔡駿就徜徉于蘇州河邊。在他的成長記憶里,以下情景反復出現:緊靠著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古老又巍峨的建筑、匯聚著巴洛克和古羅馬風格的上海郵政博物館、裝著無數申城少年激情的滬西工人文化宮,還有長壽路沿線的國營大廠——蔡駿爸爸這一輩,把成長與青春、城市與記憶、人生的磅礴與泥濘都灑在這里。少年蔡駿,目睹了工廠伴隨著城市更新的巨變,留下的嘆息,也滋生更多期望。他把這些都寫進了小說《春夜》。上海的這幾十年,在歷史長河里或許只是一簇浪花,但對每個人來講,都是活生生的現實。

“在不少文學、影視作品中,很多人了解到的都是風花雪月的上海,但是,日常的上海,卻蘊含著更巨大的生機和力量。”蔡駿說。

誰說不是呢?清晨的薄霧還未消退,賣早點的攤頭擺出來了,大餅油條豆腐漿,熱氣裊裊,噴香;自行車在縱橫交錯的馬路上,叮鈴叮鈴,摩肩接踵,井井有條;人們穿梭、橫跨于城市的東西南北,彼此交換著汗水,豐富著文化,創造著歷史。這樣的氣息,即便隔著悠悠歲月,仍然流動在一代人的血液里,眼睛一閉,種種就在眼前了。

自行車陣、公交巨龍車,演變成了現在的軌道交通,一號線到十幾號線,來去匆匆,也脈脈含情,眼神交錯間,一張新時代新畫卷編織完成。

“從前,我覺得寫作來自于一種想象,或是生活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天馬行空,吞吐日月。如今我發覺,自己的記憶并不特殊,每個出生在這個時代,以及這座城市的人,都有著相似的情感與困惑,哪怕年齡相差20年甚至30年。”

這或許就是蔡駿在其新作《春夜》中所展現的屬于上海的集體記憶。

“上海,所有的文化積累,都在不斷進行中,沒有斷層。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鐫刻著上海,每一個家庭的細節,都承載著上海,每一個曾經在上海生活過的人所留下的記憶,都組成了上海文化的自身。”

這確實是令人驚異的。在這一過程中,并不僅僅是風花雪月的那部分,更多的是每一個真真切切的上海人,將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勞動、他們的跋涉、他們的輾轉反側,在身上凝結成文化印記,穿越到各個時空,都可以相互辨認。對于蔡駿來說,他喜歡上海的理由正是:“上海人在哪里,哪里就是上海。”

蔡駿,1978年出生于上海,中國懸疑作家,出版暢銷書30多本,累計銷售1400余萬冊。2019年起進行純文學創作,出版《無盡之夏》,2020年出版半自傳體小說《春夜》。

關鍵詞: 蔡駿 最愛 上海 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