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的第一個黃金周,博物館成親子教育課堂

2021-10-08 18:01:57

來源:互聯網

10月4日下午3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的當日預約全部滿額,長長的隊伍需要等候15分鐘才能入場。在隊伍中,帶著孩子來博物館的親子組合不在少數。

這個黃金周是“雙減”后的第一個國慶長假,在博物館、美術館的人流中,孩子的人數明顯增加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博物館、美術館逐漸成為素質教育的熱門選擇,許多上海市民在看展看秀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融洽親子關系。

領悟生命真諦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層大廳,當代藝術家梁紹基的《蠶我我蠶》剛剛開幕,這是“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推出的第六位中國重要藝術家的個展項目。正如展覽名稱所預示,藝術家過往三十年的創作實踐始終與“蠶”緊密纏繞,難舍難分,蠶絲賦予了他創作的原動力和靈性。

展廳中,一層白色的蠶絲纏繞在鋼鐵的鐵環、樹木的軀干上,讓小觀眾們駐足凝視,這是藝術家特地根據建筑空間創作的裝置。沿著被白色綢布包裹的樓梯上行,二樓搭建出一個類似繭房的展廳,作品生動有趣。

黃浦外國語小學二年級鮑同學跟隨父親一起來觀展。父親透露,原先是看到了《丁丁與埃爾熱》的海報為丁丁而來,卻還附帶參觀了富有哲學深度的展覽。在展廳內,藝術家呈現了蠶從出生到吐絲,從結繭到破繭的自然生命的變形記,創造了一個在生物和環境,光影和聲色,蠶與自己相互糾纏的天地,讓孩子感到新鮮。

另一邊,凌女士正在和愛好繪畫的兒子討論當代藝術的作畫工具并不局限于畫筆和紙,竹子和蠶絲同樣可以做出別具一格的詩意造型。藝術家梁紹基的創作感悟也引發了觀展者的思考,藝術是用自己的慧眼,去打開別人的天眼。

欣賞繪本手稿

在5樓丁丁展廳外,有全套的《丁丁歷險記》圖書供孩子們翻閱,展廳內則展陳了埃爾熱的手稿原作和等比例的丁丁的住宅模型。這是PSA與比利時埃爾熱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全球最大規模的丁丁主題展,展覽不僅呈現了“丁丁”的珍貴原作,也聚焦“丁丁之父”的埃爾熱的藝術人生,包括了他的手稿、筆記、繪畫和收藏。展覽現場,一位家長正在給孩子講解丁丁來到中國發生的《藍蓮花》的劇情,而參觀后的學生們在貼紙上畫下“心中的丁丁頭像速寫”,并將丁丁頭像粘貼在留言墻上。

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迎來九周年慶典,作為公立博物館,它的門票具有公益性質。占據大半個美術館的梁紹基個展《蠶我我蠶》是免費入場,《丁丁與埃爾熱》展覽僅收取成年人的參觀票票價60元。在修葺一新的大平臺上,還可以站在著名的藝術作品旁,眺望南浦大橋和浦江風景。

感受愛國情懷

在隔江對岸的陸家嘴震旦博物館,莘莊鎮小學三年級的雙胞胎兄弟楊智和、楊智興隨母親來到震旦博物館參觀新中國經典畫家“往來千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的展覽。兄弟倆的母親坦言,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都是小學語文、美術課本里的中國藝術大師,既然在上海辦展,就值得帶孩子身臨其境。

徐悲鴻代表作《奔馬》前聚集了許多觀眾:徐悲鴻大師的馬兒四蹄飛馳,迎面沖來,給人視覺上的震撼。這件作品是徐悲鴻為長沙會戰舉辦的義賣捐款所作,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第二次進犯長沙之時,畫家滿腔愛國之情,希望擊退敵人而繪此“奔馬”,寄托了對勝利的渴望。

為什么要帶孩子來博物館?面對記者提問,很多家長脫口而出:上海有那么多的美術館博物館資源,票價適中,不來太可惜了。許多家長也并不將博物館之行視為日常學業加碼,而是綜合素質日積月累的提升,潛移默化的帶教。“希望館方有針對性地開發展覽教程,并增加親子工作坊的頻次,展覽說明也能夠更通俗易懂。”有家長提議道。

關鍵詞: 雙減 后的 第一個 黃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