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2:01:52
來源:互聯網
一提起敦煌壁畫,人們首先想到“反彈琵琶”。但這一形象究竟從何而來、如何變化,卻鮮為人知。
在9月24日至26日于甘肅省敦煌市舉辦的敦煌論壇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對“反彈琵琶”的來源進行了解讀。他研究認為,“反彈琵琶”伎樂天形象原為男性。
葛承雍說,近年來國家加大對甲骨文、簡牘文獻、敦煌遺書等“冷門絕學”的支持力度,這些雖小眾卻關乎中華文明大課題的研究領域展現出新生機。
龜甲上刻字、簡牘上書寫、墻壁上繪畫……數千年間,中華民族通過不同方式記錄文化。探尋民族基因和文明密碼,是“冷門絕學”的獨特價值。
近年來,國家持續關注“冷門絕學”。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首次設立學術團隊項目類型。“國家為基礎研究提供支持,鼓勵學者甘坐‘冷板凳’。”葛承雍說。
結合“中國目光”和“國際視野”解決疑難問題,成為葛承雍和他的團隊最關注的事情。這支由中外多家機構學者組成的團隊,將敦煌壁畫與希臘、粟特、波斯、印度藝術進行對比研究,期待探明文明交流互鑒的歷程。
“反彈琵琶”形象溯源,是其中一個研究成果。他們對比研究唐代貞順皇后石槨線刻畫、敦煌壁畫等發現,“反彈琵琶”很可能來自異域,從盛唐時期的長安到中唐時期的敦煌,這一形象從胡人變為漢人,從男人變為女人。這正是絲路文化交融的見證。
“‘冷門絕學’必須堅持守正創新、跨界融通,著力解決源頭難題,將符號化、片段式的印象連接成有序的鏈條,進一步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葛承雍說。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