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1 15:15:54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瓷器活’,指的就是我國民間的一項傳統(tǒng)手藝——鋦瓷。”9日上午,曾將鋦瓷手藝傳進故宮的河北省任丘市“鋦瓷藝人”郝立新告訴記者,鋦瓷就是將破碎的瓷器修復,達到重新使用的目的,是我國古代民間世代相傳的一門手藝,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在任丘市文化館的非遺展廳,郝立新向記者展示了一套鋦瓷藝人的“家當”:一條扁擔挑著兩個木盒,里面裝著小板凳、炭火盆、金剛鉆、鋦弓、鋦釘和各種鋦瓷工具,大大小小足有上百件。
郝立新說,上世紀二十年代,他的爺爺就是挑著這副扁擔,一路從任丘市走到了內(nèi)蒙古的太仆寺旗。“我小時候,就跟著爺爺走街串巷,無論是破碎的碗、盆、盤,還是大缸、花瓶等,只要是陶瓷制品,爺爺都能修復如初。”郝立新說,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鋦瓷這門手藝,讓陶瓷制品發(fā)揮出了它們最大的價值。
用麻繩將一個摔成兩半的晚清瓷盤緊緊地綁在一起,選一個大小合適的金剛鉆,在鋦弓帶動下,金剛鉆飛速旋轉,很快在瓷盤上打出兩個小孔,將銅絲做成一枚柳葉形狀的鋦釘,兩端分別嵌入孔內(nèi),然后用小鐵錘在瓷盤上輕敲幾下,鋦釘就裝好了。
“小孔雖深,但絕不能打通,要保證瓷器內(nèi)壁的光滑完整,這一點全憑感覺。”郝立新說,直徑約20公分的瓷盤,鋦上5枚鋦釘,就可以恢復瓷盤的使用屬性,從瓷盤內(nèi)壁看,僅留下一條細微的裂縫。
據(jù)郝立新介紹,古代鋦瓷藝人一般使用的都是鐵質鋦釘,為了防止鋦釘生銹導致修復的瓷器壽命變短,他們還會將雞蛋液與生石灰混合后,涂抹在鋦釘上,起到防腐作用。
郝立新說,中國鋦瓷手藝源遠流長,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制品上,就有很多打穿孔后用麻繩等物品捆綁的痕跡,這是鋦瓷的最早體現(xiàn)。但由于鋦瓷一直屬于民間手工藝,古代文獻中很少體現(xiàn),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有關鋦瓷的記錄是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
郝立新告訴記者,由于古代燒制陶瓷制品的溫度較低,陶瓷制品硬度不太高,一般鐵鉆就可以,但隨著制陶工藝的不斷演化,陶瓷制品硬度越來越大,這時候,傳統(tǒng)鐵鉆就不行了,需要使用金剛鉆。“所謂金剛鉆,就是在鐵鉆的鉆頭上安裝一塊金剛石”。
郝立新說,他有自己的本職工作,祖輩流傳下來的鋦瓷手藝,到他這一代成了一種愛好。他喜歡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各種古瓷器,然后一點點修復起來。“2016年,一次偶然機會,我和故宮博物院專家王光堯聊天,他說故宮藏有不少帶鋦釘?shù)奶沾善?,希望在保護修復這些文物時能‘修舊如舊’,保留傳統(tǒng)鋦瓷工藝痕跡,我說我會啊。”郝立新說,他隨后向故宮的專家們演示了傳統(tǒng)鋦瓷手藝,并在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先生的見證下,向故宮博物院陶瓷修復師紀東歌傳授鋦瓷手藝。
“我們在保護修復陶瓷文物的過程中也會研究古代陶瓷器的修復工藝,這是物質文化、社會民俗和手工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復原傳統(tǒng)工藝不僅可以研究和傳承這個技術本身,還能幫助我了解更多歷史信息,古人如何使用和珍惜這些器物,在歷史演進中起到什么作用等等。”紀東歌說。
“鋦瓷手藝在古代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都是父子相傳,一代代延續(xù)。中國作為瓷器的發(fā)源地,與之伴生的鋦瓷手藝不應該失傳,只要有人喜歡,我會無償?shù)匕堰@門手藝傳給大家。”郝立新說。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