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9 17:01:20
來源:互聯網
北京市政府日前公布了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唐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墓是北京現存等級最高的唐代墓葬之一。
2011年,在配合房山區長溝鎮北京文化硅谷建設過程中發現了一座大型唐代墓葬,出土物精美,壁畫數量多,內容豐富,兩年后確認是劉濟及其夫人張氏合葬之墓。劉濟何許人也?為何能有如此高規格的豪華墓葬?
劉濟家世與功績
迄今為止,北京已發掘的唐墓中,劉濟是官階最高的墓主了。此前發掘的史思明墓,其也與劉濟一樣任幽州節度使,甚至僭稱帝王,最終被唐王朝除名。劉濟雖居叛逆之地,卻是唐王朝的順臣,世襲成為唐代北京地區最高地方長官——幽州節度使。不過,他所在的時代,幽州充滿了爭斗廝殺,并不太平。安史之亂后,安史舊部被授予河北之地,即幽州(盧龍)、魏博、成德三鎮,他們僅僅服從唐朝名義上的統治,擅自擁立節度使、署置官吏、財賦不上繳中央,甚至一有利益沖突就聯合起兵反抗中央,被視為割據之地。
劉濟生于幽州昌平軍人世家,其祖父劉貢因為軍功在幽州擔任高級軍官。父親劉怦也任職軍中,辦事精干勤勉,累積軍功,從雄武軍使升遷至涿州刺史。同時因為與幽州節度使朱滔有親緣關系,又特別忠心事主,對下寬厚得人心,深受朱滔信任倚重。每逢朱滔外出征戰,就讓劉怦代理節度府事務。興元元年(784年),朱滔因叛亂兵敗退回幽州,不久失意死去。幽州的軍將一向信服劉怦,于是擁戴他代理幽州節度使,唐王朝也順勢授予他節度使職務。但是短短三個月后,劉怦就撒手西歸,其子劉濟繼任了節度使之位。
傳說劉濟頗有神異色彩。“侍者初見濟是一大蛇,黑氣勃勃,莫不驚走。及長,頗異常童。所居室焚,人皆驚救,濟從容而出,眾異之。”這種傳聞是古代英杰自帶光環的套路,暗示劉濟有著非同凡人的際遇。從貞元元年(785年)到元和五年(810年),劉濟鎮守幽州二十余年,這在當時的幽州十分不容易。如果不是因為過人的治理才能,他是無法保住節度使之位的。
當時,幽州地處東北邊塞,時常受到契丹等少數民族的侵擾,劉濟有力地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時烏桓、鮮卑數寇邊,濟率軍擊走之,深入千余里,虜獲不可勝紀,東北晏然。”
不僅對外御敵,劉濟身處割據藩鎮,努力效忠唐王朝,在唐憲宗打擊藩鎮割據的戰爭中,積極協助朝廷討逆。元和五年,唐憲宗征伐成德藩鎮。“諸軍未進,濟獨率先前軍擊破之,生擒三百余人,斬首千余級,獻逆將于闕,優詔褒之。又為詩四韻上獻,以表忠憤之志。”次年,劉濟因屢次攻破成德軍,得到豐厚賞賜,獲得中書令的加銜,子孫四人直接封任六品官。
劉濟兢兢業業治理幽州,保持了幽州二十多年的穩定,但最終因為節度使繼位問題被次子劉總毒殺。
元和五年,討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劉濟病重,安排長子劉緄代理節度使事務,由次子劉總領兵出征。劉總眼看節度使之位很有可能被兄長取得,于是與親信謀劃毒死父親,又殺害了劉緄,自己順理成章地接替了節度使之位。
高危職業與藩鎮動亂
幽州節度使雖然把持當地的軍政大權,位高權重,卻是個十分危險的職業。節度使的頻繁更替,大多是通過武力攘奪來實現的。自安史降將割地自據之后,他們不再接受中央調遣委任,基本處于自治狀態。節度使作為最高長官,需要得到軍隊支持,節度使的存立同軍隊擁戴與否有莫大關系。節度使或者憑才干得到軍隊擁護,或者以高壓手段掌控軍隊,才能在幽州立足。就統治的穩定性而言,能夠發展經濟,體恤部下,少戰亂,相應就能在位長久,反之則不然。例如劉濟之父劉怦,長期在幽州軍隊任職,對上忠心事主,勸阻節度使朱滔不要加入叛亂;代理節度事務管理得當,對下級寬厚照顧,因此朱滔死后得到軍隊的一致認可,繼任了節度使職務。
自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首任節度使李懷仙上任,至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末代節度使劉守光失位,150年間共有28任節度使,僅有兩位節度使由朝中授命派遣,但兩人基本上沒有在當地起到統治作用。共有19任節度使是由軍隊嘩變擁立,另有幾位是父子相代、兄弟相替,很多也是通過兵變來實現的帥位更替。軍隊政變的結果,往往是節帥易主伴隨著血腥屠殺。
劉氏祖孫三代統治幽州前后歷時長達36年,是統治幽州時間最長最穩定的家族,劉濟也是在位最為長久的幽州節度使,雖然被兒子謀害,也依然在家族內部較為平穩地實現了位置傳遞,并沒有引發軍隊動亂。最終劉總主動放棄節度使之位,釋兵入朝,遠離割據之地,成功保住了家族的榮耀。
劉氏家族的穩定統治,源于劉氏三代堅持歸附中央王朝,盡力抵制叛亂,在政治立場上站住了腳。在唐王朝打壓割據藩鎮的時候,劉濟劉總父子都站在討叛隊伍一邊,協助中央平定淮西和河朔藩鎮勢力,樹立了自己的政治威望,也避免了幽州卷入叛亂。劉總在擔任節度使后,一直受自己殺害父兄的罪惡感困擾,同時也因為受祖輩影響,抱有維護王朝統一安定的意愿,于是在任職11年后,為推動河朔藩鎮重新歸順中央,他主動申請解職入朝。
為了讓朝廷能順利接管幽州,劉總建議由中央派遣節度使;將幽州領地一分為三,弱化藩鎮力量;舉薦有影響力的軍官入朝廷任職,讓他們服從中央威權。但是劉總的效忠并沒有被唐穆宗好好利用,中央任命的節度使張弘靖不能根據幽州的實際狀況進行統治,激發軍隊嘩變,幽州再度失去控制,陷入割據狀態。
劉氏家族的文化轉型
劉氏家族長于武略,但是也十分注重文化教育。從劉怦勸告叛亂中的朱滔“但以忠順自持,則事無不濟”,可以推測劉怦受到儒家倫理影響很深。劉濟則是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舊唐書》本傳記載,其“游學京師,第進士”,在宰相權德輿為他撰寫的墓志銘中也稱:“始以門子橫經游京師,有司擢上第。”劉濟的弟弟劉澭也“喜讀書”。
在重武力、從刀劍下求生存的幽州,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是成為合格統治者的一個重要條件。即使對于割據藩鎮,朝廷也提供了渠道來吸收官員子弟接受文化教育。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正月詔:“其諸道節度、觀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鎮方面,眷其子弟,為奉義方,修德立身,是資藝業。恐干戈之后,學校尚微,僻居遠方,無所咨稟,負經來學,宜集京師。其宰相朝官、六軍諸將子弟,欲得習學,可并補國子學生。”
唐代國子學設置于長安,高宗時又在洛陽增設一所,都是貴族官員子弟學校。學校每年向禮部薦送生員參加科舉考試,如生員學業不佳多年不堪薦送,或薦送后屢次落第,就要被學校退學除名。劉濟曾“擢上第”,成績優異。正是經過系統而嚴格的儒學教育,才塑造了劉濟正確的執政理念。
重視文化教育的劉氏家族深受儒學倫理影響,在處理與朝廷的關系中保持了正確方向,避免了覆滅的命運。一直到遼金時期,劉氏家族仍然繁盛,“劉氏六世仕遼,相繼為宰相”,劉彥宗自遼降金,子孫三代都身居要職,為金朝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