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的炊餅、西門慶的餛飩!原來《金瓶梅》是部美食小說

2021-09-09 16:01:36

來源:互聯網

在中國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食文化其實是應該排在首位的——民以食為天嘛。而要研究中國的食文化,明朝文人創作的《金瓶梅》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不能不看的。在這部小說里,祝壽送壽面,上供擺匾食,臘八喝粥,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解香粽……許多風俗沿襲至今。由此探究其中一些食品的演變,則可窺見中國食文化發展的一斑。

炊餅·蒸餅·饅頭

在《金瓶梅》小說中最先亮相的食品,要數武松的哥哥武大郎賣的炊餅了。一些影視作品中,把武大賣的炊餅換成了燒餅。武大的炊餅則是蒸出來、放在籠屜中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的。而燒餅則是烤出來的。侯寶林大師相聲《改行》里有一段模仿大鼓藝人劉寶全賣燒餅的唱段,其中唱道:“吊爐燒餅圓又圓,油炸的麻花脆又甜。粳米粥賤賣倆子兒一碗……”可見燒餅是在街頭擺攤邊烤邊賣的,跟武大的炊餅不是同一種。

那炊餅又是什么?是蒸餅。《金瓶梅》是從《水滸傳》中引發出來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宋朝。炊餅,是宋朝對蒸餅的叫法。因為宋仁宗名叫趙禎,禎,發音近于“蒸”,所以“內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

蒸餅,也叫籠餅,就是饅頭。《晉書·何曾傳》中說何曾“性奢豪”,“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裂開十字的蒸餅,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開花饅頭”。

饅頭為何叫餅?古人說的“餅”,指的是“質”,而不是“形”。漢朝劉熙著的《釋名·釋飲食》中說:“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就是說,凡是用水攪和面粉做成的食物,都叫“餅”。明朝人王三聘著的《古今食物考》中說:“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而饅頭謂之籠餅是也。”

關鍵詞: 金瓶梅 武大 美食 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