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 09:31:40
來源:互聯網
為什么有些人學習成績好,人緣也非常好?為什么有些人特別喜歡玩,也很會讀書,而且讀書學習的效果還特別好。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結構與眾不同。
近日,廣州體育科學學會會長劉劍虹做客“詩意花城生活圈”大講堂,生動開講如何通過“文創”,將游戲、運動和文化創意相結合,以運動改造大腦,讓新鮮的、有趣的游戲體能和運動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力、領導力和創造力。
運動能使人記憶力更強,更聰明
提起運動,我們常常認為,它釋放了壓力,鍛煉了身體,守護了健康,但其實這些都只是運動最基本的作用。“運動最關鍵的作用是強健和改善大腦,”劉劍虹說道。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約翰·瑞迪所著的《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通過引用諾貝爾獎得主埃里克·坎德爾教授的研究成果證明,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還可以改造大腦,參加運動的孩子更聰明,能更有效地增強學習能力。
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劉劍虹在講座中表示,人的大腦里面有一個區域叫海馬體,這是我們人類最重要的記憶中樞,是我們記住唐詩宋詞、背單詞、學文化等思維活動的重要區域。科學研究證明,運動可以讓海馬體區域產生十分豐富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些營養物質使得海馬體非常發達,從而能使人的記憶力更強,聰明度更高。
“這些運動產生的腦源性營養物質中就包括對學習和閱讀起主要作用的物質,如血清素、內啡肽和多巴胺。”劉劍虹說道,血清素對人周密地做計劃、縝密地思考問題和提高組織能力大有幫助;內啡肽對人有興奮作用;多巴胺既能防止抑郁癥,又能提高人的記憶力。這幾種物質對提高學習效率無疑有積極作用。另外,劉劍虹提出,研究表明,體能好的學生可以更好、更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所以體能好的學生學習成績也好。同時,運動對于釋放情緒,緩解壓力是很有幫助的。愛運動、經常運動的人得抑郁癥的概率很小。這項研究成果對防治老年癡呆癥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許多老年人退休在家,運動少了,活動少了,導致大腦海馬體中營養物質缺乏,腦細胞逐漸凋謝減少,從而病變成老年癡呆癥。”
七歲以前體育就是智育,愛上運動受益終身
既然運動可以改造大腦,那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先來看一個場景:伴著晨光,一群孩子奔跑在青草地上,投球進圈、“蜈蚣”競走、飛速追球……一系列融創意與趣味于一體的運動游戲歡快地進行中。這些畫面正是來自劉劍虹帶領的科研團隊分別在協和小學和廣州市第一幼兒園開展的游戲體能科研項目。
劉劍虹表示,以文化創意為內核的運動游戲,在孩子身上有著良好的效果。“像我們在廣州市協和小學進行了為期50天的科學體能訓練教學實踐,前后數據比對后發現,孩子們的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項目、一分鐘跳繩項目的測試平均值較之前分別增長了42.27%、10.26%、18.18%,干預效果非常明顯。而我們在市一幼的幼兒體質促進研究和教學實踐完成之后,這些小朋友的整體體質提高了,生病少了,出勤率高了很多。”
那么,這些游戲體能項目有什么特別之處?劉劍虹表示,“因為單純的體能訓練項目比較枯燥,所以我們團隊在新文創思路下,將體育、音樂、游戲、非遺等不同領域的內容融入到設計中,整個過程因此變得快樂。比如應邀為海珠區曉港西馬路小學設計的全新廣播操,將武術動作編排進去,讓學生們在日常鍛煉中,感受武術精神,傳承‘非遺’文化,精氣神滿滿地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
不僅如此,與同伴們的協調溝通能力,團隊中的領導指揮能力、學動作時克服困難的能力、失敗時的抗壓抗委屈能力,都能在游戲體能和運動中得到提升,“比如運動比賽是很公平的,既然是比賽就有輸有贏,那么怎么面對比賽的輸,無形中就鍛煉了孩子的抗壓能力;游戲體能往往是團隊‘作戰’,如何在團隊中溝通協作,如何在團隊中當好‘領導者’,都能慢慢磨煉出來。”
“七歲以前體育就是智育”,劉劍虹在講座中呼吁,家長們不要把七歲前的孩子過多地帶去參加各式培訓班,一定要分配出足夠的時間多帶他們去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體育活動和游戲是最符合孩子們的天性的。
“七歲以前的孩子參加什么體育活動好呢?他們年齡太小,沒有能力去打籃球排球,也不適合練田徑,因為孩子還沒有完全發育好,沒有足夠的力量、速度和耐力以及體能去完成那些運動。因此,我認為七歲以前的孩子快樂地玩是最適合的,只要愛上運動就能讓他們受益終身。”
大咖論道
打造你的運動“朋友圈”
“運動花費時間太多”“運動讓人疲倦”“少量的運動有沒有效果”……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這些困惑屢見不鮮。
“我們經常說沒有時間運動。其實,健康獲益需要的運動量遠遠低于健身需要的運動量。”劉劍虹表述,根據世衛組織的建議,健康所需的體力活動成年人每周在150分鐘左右就足夠了,也就是每天30分鐘,這30分鐘還可以通過碎片時間來完成。
怎樣將運動持之以恒是許多人面臨的攔路虎。劉劍虹認為,除了設立階段小目標,形成規律運動習慣,循序漸進,化解難度系數,最重要的一點是將運動融入你的朋友圈。“將運動當成社交平臺,下班之后,與同事一起打個球;周末,約上三五好友去爬爬山,不僅可以與朋友相互提升運動水平,也能在運動的過程中獲得更愉快的體驗。”
針對健康成年人的運動建議,劉劍虹認為,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3-5次抗阻力訓練效果更佳,抗阻力訓練包含臥推、深蹲、平板支撐等,“很多人的飲食都不規律,容易肥胖,很多疾病也會相繼找上門來。通過合理膳食,科學運動,可以讓身體處于一種良性循環。”
此外,“不要讓一種運動成為你的‘唯一’,要多元化”,“像跑步、游泳等有氧運動,深蹲等抗阻力訓練,太極、導引養生功等神經肌肉練習都可以廣泛涉獵,鍛煉身體的方方面面。”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