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真情”成為一種“虛情” 是什么讓慢綜藝不再“療愈”?

2021-09-04 16:15:56

來源:互聯網

慢綜藝節目在幾年前曾大獲成功。以《向往的生活》系列為例,這檔主張返璞歸真、歸隱田園的節目像一股清流,另辟蹊徑地在彼時由《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快綜藝稱霸的電視熒屏上迅速打開了新的收視局面。《向往的生活》恰如其名地為觀眾打造“向往的生活”,所居之地是遠離城市喧囂的“世外桃源”,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日常,需要做的不過是夏天掰玉米換取食物,冬天磨玉米換生活費購買食材的簡單任務。平凡的生活卻也不失光亮的色彩。新朋舊友自遠方來,或是敘舊或是暢想未來,始終散發著令人能夠明確感知到的情真意切。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慢綜藝似乎開始變味了。《向往的生活》第五季雖保持原班人馬作為創作團隊,在游戲環節的設置上卻愈發花哨,每期邀請到蘑菇屋的嘉賓也竭力參與、賣命出演,個個自帶“節目效果”——但不知怎地,要么被網友詬病“聒噪”,要么催人昏昏欲睡。無獨有偶,標榜理念創新的“社會實驗真人秀”《五十公里桃花塢》,播出后因“尷尬”被數次拱上熱搜,所謂的“理想社區”理念還沒有被打造出來,一個個尷尬又刻意的“名場面”已接踵而至。節目組卻似乎因此嘗到了甜頭,干脆進一步捕捉、放大某些社交細節,并搭配上“炒話題”這一劑萬能佐料,讓這檔所謂的慢綜藝從“小火慢燉”逐漸轉為節目內容與社交網絡聯合下的“大火猛炒”。烹飪方式一變,要保持原味也很難了。

與曾經成功的節目做對比就不難發現,近期的慢綜藝正在滑向其創作初衷的對立面。這也是“變難看”的原因所在。

當“慢”成為一種假象

所謂“慢綜藝”之“慢”,絕不僅指節目在節奏把控、進程速度上的“慢”,更強調的是一種理念,是從容不迫的生存狀態與悠然的生活態度。這也決定了慢綜藝本不該設定固定環節,應任由嘉賓隨心所欲、隨感而發的情節走向。

“慢”的本質應是為快節奏、高壓力生存狀態下的人們提供情感療愈的作用,讓觀眾與節目中的嘉賓在一同專注于某件看似庸常的日常瑣事時獲得短暫的精神休整空間。例如海外一檔經典慢綜藝《三時三餐》常常只交代一些簡單的情境,將鏡頭拉近至一處生活的細末之處——如何處理一條剛捕捉到的小魚、如何仔細品嘗一塊剛晾曬好的海帶,都成為節目略顯隨意的表現內容。節目也由此宣揚出一種理想的價值觀念,即在這樣的“慢”狀態烘托下, “一簞食,一瓢飲”的生活也會變得有滋有味。

近期的慢綜藝雖仍懷抱著“慢”之意,卻僅將“慢”作為一個固定存在的標簽,實際卻“慢”不下來了,而是因刻意顯示出急迫。 《向往的生活》第五季將原本種瓜種豆、自給自足的食材獲取方式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折磨”嘉賓的戲劇性操作。

新拓展的“五斗米倉庫”游戲環節讓嘉賓們不得不在半夜兩點半起床,勉強著自己去倉庫獲得免費食材。而后他們甚至還需要與眾多當地的村民們通過賽跑的方式去搶奪物資,場面混亂又令人費解。李誕、陳赫等嘉賓的典型懶漢形象在此被進一步渲染與夸張,他們一邊叫苦不迭,一邊背樹苗、種樹,成為該期節目激發喜劇效果的主要依托。然而,早已熟悉“套路”的觀眾對此已不再感冒,甚至產生了一種厭煩心理。另一方面,節目又將田園風光、裊裊炊煙與這一系列環節進行交叉剪輯,仿佛在強調這檔節目田園牧歌式的調性仍在被堅守著,并借此營造一種似“慢”非“慢”的假象。這種表現既沒有純競技類綜藝爽快,又缺失了“慢”作為一種態度與理念上的純粹,由此顯得夾生。

當“真情”成為一種“虛情”

并不難理解,慢綜藝“慢”不下來的原因有很多。畢竟像《向往的生活》等節目已經進行到多季,如若在環節設置上總是一成不變也很容易會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可變動太多,難免又把握失衡。但事實上,環節的設置也好,節奏的把握也罷,始終是慢綜藝的“皮相”,而非內核。慢綜藝真正的內核應是對情感的傳遞與表達。這種表達不限形式,也不拘于某個個體,卻往往因樸素、真摯而動人。

關鍵詞: 真情 成為 一種 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