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3 17:31:33
來源:互聯網
長了翅膀的小老虎雙腳踏云而來,兩只前爪攀住云彩,瞪著綠色的大眼睛,即便張嘴大吼也萌得不行……秋風送爽,《故宮日歷》也上新啦!2022年虎年新版《故宮日歷》開始發售。你可知道,這個系列的《故宮日歷》已經走過了13年歷程?
自2009年故宮出版社策劃推出2010年《故宮日歷》以來,《故宮日歷》迄今已經連續出版13年。從最初的1萬冊印數,到連續幾年銷量超過百萬;從單一的普通版,到典藏版、英文版、青少版、親子版等“故宮日歷家族”的立體拓展;從一本日歷書,到帶動出版界每年五六百種風格各異的日歷書出版風潮……《故宮日歷》適應今天讀者的知識、審美和情感需求,集文物藏品、文化主題與藝術欣賞于一身,以“國寶日讀”的形式向大眾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遺產。
有歷史才有底氣
故宮圖書館是故宮博物院最早的組成機構之一,有歷代皇家收藏及明清宮廷刊刻的珍本古籍、精美雕版60余萬冊(件),幾乎占據故宮博物院藏品總數的1/3。
過去的故宮,一直存在著重器物、輕資料的情形。2003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提出“故宮學”概念,強調故宮作為宮廷文化歷史遺存的整體性研究,而不僅僅將其視為收藏古物的場所;除書畫、器物等珍貴文物外,建筑構造、典章制度、生活資料等立體而豐富地構建了紫禁城數百年歷史,都是重要的研究素材。
2009年,鄭欣淼建議故宮出版社考慮再版圖書館藏的舊版《故宮日歷》。大家這才發現,原來這幾本小而簡陋的日歷,竟然還是當時大受歡迎的文化禮品呢!學者俞平伯曾將《故宮日歷》送給老師周作人,梁實秋在寫給張佛年的信中,提及獲贈《故宮日歷》,甚至發現二月二十與五月二十四日圖片有重復,說明他曾從頭至尾細讀。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后,在對藏品進行整理研究的基礎上,陸續編纂出版了一系列學術專著和普及讀物。比如學者馮華先生,一面專注內府書畫研究,為《石渠寶笈》這樣的鑒藏巨著做專業索引;一面俯下身來,為民眾編輯一本小小的《故宮日歷》。1932到1936年間,《故宮日歷》共出版五冊。日歷精選歷代書畫和器物圖片,封面和日期所用文字,多集自故宮所藏碑拓,古意盎然。說明當時的故宮人,已開始根據人們的審美和閱讀需求制作文化創意產品,對故宮藏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傳播。故宮檔案中記載,“本院刊物特別減價或者故宮日歷銷售期間銷售額猛增”,可見《故宮日歷》也是暢銷書呢。
新時代的新思路
為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85周年,向老一輩故宮人致敬,《故宮日歷2010》選擇以1936年出版的1937年《故宮日歷》為藍本重新出版,但形式加以創新:舊版《故宮日歷》裝幀為鐵圈打孔,用一頁撕一張;新版《故宮日歷》則布面精裝燙金,封面采用故宮紅,開本為48開。懷舊的內容、莊重大氣的設計、利于閱讀和保存的形式,使之面市即大受歡迎。
獲此成功后,出版社決心重拾出版日歷的傳統,做新時代的《故宮日歷》。如何取舍、改造,再造輝煌?
延續傳統才能不忘根本,提升創意才能契合時代。經廣泛討論,新的《故宮日歷》確定基調:部分保留舊版日歷風貌,延續名碑集字傳統;改黑白版為彩色,更好地呈現文物之美;舊版《故宮日歷》內容廣泛駁雜,年份個性未得到鮮明表現,而今可用不同主題組織素材。
經兩年嘗試,最終確定了以國人熟知并喜愛的十二生肖作為主題,同時以生肖延伸的美好寓意或與生肖特質相關的內容組織全書,做到既有明顯的紀年特色和差異化,又打破了純粹生肖文物的單調。宣傳上尊重國人歡慶新年吉祥熱鬧的傳統,陸續推出了龍年“紫禁龍時空”、蛇年“山水有清音”、馬年“快走踏清秋”、羊年“美意延祥年”等主題,大主題下每月組織不同的內容。以豬年日歷為例,民間認為屬豬很有福氣,而豬又好飲食愛享受,于是把生肖豬與美食筵宴相關文物集合在一起,主題定為“金豬喜賀歲,盛宴長相歡”,內容包括“金豬拱福”“杯盤流光”“壺觴溢彩”“合盒如意”等,一派歡樂祥和、富足美好氛圍。
雖然只是一本通俗小書,故宮卻秉持嚴謹的學術傳統,最終確定由曾負責故宮文物部門的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陳麗華擔任主編,邀請書畫部、器物部、宮廷部等研究員級別專家撰寫內容,以求文字精煉、選材得當。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