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乍起時,蒲草在歌唱

2021-09-03 13:31:13

來源:互聯網

秋高氣爽,是跑步的好季節。

女友有晨跑的習慣,沿路的花花草草,便成了她跑步歸途的好玩伴,宛若一位路上植物觀察家。她朋友圈的曬圖里,時不時就有迎風輕擺的沿階草、高聳入云的香樟和細碎垂枝的池杉。

某天晚飯,手機叮咚,女友微信過來一張照片,問我那是什么植物?我未來得及回。

飯后閑暇,翻黃岳淵的《花經》,恰好內有一節講蒲草。黃岳淵是三十年代上海的養花大王,園藝功夫一流。書中寫道:“蒲草為水中植物,多年生宿根草本也。厥葉高而狹,秋初刈下,干后可編蒲包;花如燭狀,土名水燭,曬干若鵝絨,可實枕心。”

我一下子想起女友手中舉的深褐色毛絨細棒子,有些像蠟燭的,就是蒲棒,蒲草的花序。

蒲草,因蒲葉有淡淡香氣,且原生中國,故稱東方香蒲。春天吐芽,夏日繁茂,等到秋天,就果實累累了。好的蒲草可以收割兩次,六七月一次,九月時再來一次。

作為外表普通的野草,蒲草身上的優點可多了,臨水而居的人,都很喜歡它。

遍生于沼澤、河灣或淺灘的蒲草,與茅草斑駁而立,是水邊一道獨特風景。初春時節,蒲草的葉尖,緩緩地從水底探出水面,幾度春風,便疾疾地挺拔開來,不消多少日,狹長如劍的青綠蒲葉,便能隨風起舞了。待到秋風乍起時,蒲草竟高興地唱起歌來,唰啦唰啦的歌聲,就像在給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水邊的阿狄麗娜》伴唱。

從頭到腳打量蒲草,它身上幾乎沒有什么是無用的。蒲草的花粉,叫蒲黃,有非常好的止血、化瘀、通淋功效。

蒲草的嫩根莖可食用。假莖白嫩部分叫蒲菜,蒲菜炒肉絲,營養價值極高。地下莖尖的鮮嫩部分叫草芽,草芽燉菌湯,鮮美可口,是蔬菜湯里的極品。雖然人工培植的草芽價格不菲,但我,咬著牙,也想吃上一頓。

日本由江戶時代起,開始有蒲燒店。所謂蒲燒,實則是烤鰻魚。雖然,跟蒲草搭不上半點關系,但飲食文化專家飯野亮一在《四口吃遍江戶》里介紹說,宇治川的鰻魚做法,是將整條鰻魚穿起來烤,烤出來的形狀和顏色都很像蒲葉的花穗。現在的蒲燒早就不像花穗了,但名字沿用至今。

花穗,就是孩子們手中的寶物——蒲棒。夜晚點燃,舉在手里,猶如一只只奔跑的螢火蟲。夏夜呆在室外乘涼的老人,也樂意點上幾支,驅趕蚊蟲。最愛憨憨蒲棒的,要數母親們了。年輕的母親,將輕得像羊絨一樣的蒲花搓下來,裝在枕頭和被褥里,被一身幽香包裹的小寶寶們,在煩躁夏日也能好眠了。年長的母親,秋日農閑,采些蒲葉,晾至枯黃,手腳麻利地編束起來,做成落地的蒲團、身背的蒲包、手舉的蒲扇、腳蹬的蒲鞋,簡直是有蒲一身輕。

其實,蒲扇分兩種,一種是喇叭狀的大芭蕉扇,就像電視劇里濟公拿的那種。我姥爺有一把,小時候,每當他撲啦啦地扇起來,我就擔心,什么時候會把鐵扇公主招過來。輕便趁手的小蒲扇,姥姥給我們院子里的小孩每個人發了一把,還細心地用布條給四周包了邊。當我們拿著蒲扇當武器,互相狂扇的時候,那一陣陣的清香,吹得我騰云駕霧一般,好想跟他們幾個說,千萬別停下來哦。

我把蒲棒當成鮮切花材的一種,在公園逛蕩,就隨手撿幾支回來,插在細腰花瓶中。晚來寂靜,遙想河灣搖曳的蒲草,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內心嘆悟,美在自然中。

關鍵詞: 秋風 乍起時 蒲草 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