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的兒女》編劇未夕:什么是兄弟姐妹的意義

2021-08-31 16:16:29

來源:互聯網

一成、二強、三麗、四美、七七,喬家的5個孩子,只聽名字顯得有些潦草,這要怪他們有個不負責任的爹。30多年的歲月里,孩子們彼此扶持、相依長大,雖然各人有各人的泥潭,但總有向上的那一線光亮,讓他們努力過著不潦草的生活。

豆瓣評分8.6,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喬家的兒女》,讓觀眾看到了久違的一大家子人的熱鬧生活。編劇兼原著作者未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時要給劇起一個英文名,我想了很久,想到了一個詞——bond,一種紐帶、聯系、羈絆,這就是家庭的意義,就是兄弟姐妹的意義。”

中青報·中青網:電視劇和原著小說相比,主要改動是什么?

未夕:最大的改動是時間的處理。原著我是按照編年體一年一年寫孩子們的成長與生活,有很清晰的時間線。但如果拍成電視劇,生活日常本來就瑣碎,這樣的編年體也許會不太好看。于是我和導演商量,把時間線分成四大塊: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把每一個時間段內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人物的命運和性格也有變化。比如,原著中的二強一直逆來順受、很老實、很壓抑,但在電視劇中如果一個人總是很沉悶,就很難表達,所以會給他“加戲”。他丟了飯店的工作、和人一起做生意又被查封,和哥哥一成爆發了一場沖突,說自己沒有文化、沒有本事,想努力卻一直失敗,哥哥你有文化你告訴我該怎么辦。

當然從總體上,人物的走向不會變,整個家庭的命運不會變。

中青報·中青網:由原著作者來擔任編劇,有什么優勢和劣勢?

未夕:優勢當然是對情節的熟悉、對人物的理解。我會知道哪里需要用到哪個情節,調到前面或者放到后面,都能“信手拈來”。我知道我想表達的人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比如一成,他不是“偉光正”的長兄為父,更不是一個“圣母”,而是一個“拉扯”的人,一心想脫離原生家庭又不能脫離,他為兄弟姐妹無私奉獻,最后發現不是他們離不開自己,而是自己更離不開他們。

劣勢就是會“敝帚自珍”,這也舍不得丟,那也舍不得刪。于我而言,就是把握故事的主旨不變——它表現的是一個普通家庭在30年中走過的悲歡離合,最終有著向上、光明的結局。

中青報·中青網:父親喬祖望的角色從一開始就令人討厭,但某些時刻好像又有一絲溫情,你怎么看待這個人物形象?

未夕:從戲劇的角度,這個人物已經到了極致。喬祖望的整個人生概括起來就是一個詞:自私。他毫無責任感,視自己高于一切,高于妻子、兒女和周圍所有的人。有網友在微博上給我發私信,說這個人很像我的爺爺/姥爺/二舅,或者干脆就像我爸,可見這樣的人在現實中是存在的。

但同時,他又是一個立體的人,會偶爾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事件中,表現出一點點作為父親的光亮。比如,把小女兒四美送人領養,他有一種如釋重負,又有一種舍不得;一成考上大學,他給兒子做了一碗面條,還下了兩個荷包蛋……后續這個人物會更加立體。

中青報·中青網:是不是可以說這部劇中其實沒有“壞人”?

未夕:從來沒有完全的好人,也沒有完全的壞人。三麗是一個受害女性的形象,在童年陰影中掙扎,當她終于走出來的時候,她就成為一個溫柔可愛但又絕不容忍欺負的女性。四美莽莽撞撞、不愛學習,對愛情也非常盲目,她在愛情中受的所有傷都怪不了別人,只能怪她自己。但她同時又是那么勇敢、那么純粹。哥哥罵她整天把“喜歡”“愛”掛在嘴邊丟不丟人,她說什么時候喜歡和愛是難聽的詞了。她是一個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對工作不滿意就會抓住機會跳槽,有著非常強大的內心。

中青報·中青網:近年來有不少劇引發了關于原生家庭的討論,在《喬家的兒女》中,我們似乎看到孩子們沖破了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找到了自己的人生?

未夕:這部劇有一個重要的設定,雖然原生家庭很糟糕,但它有一個主心骨,就是大哥。試想,如果弟弟妹妹們沒有一成,只有父親,或者說一成沒有弟弟妹妹,只和父親一起生活,那他們一輩子都可能會陷在原生家庭的陰霾之中,變得憤懣、壓抑。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也許能用一個詞形容,“相愛相殺”。喬一成對弟弟妹妹們的態度,就是他們只有我可以罵,但別人都不能欺負他們;反之,弟弟妹妹也是這樣對大哥的。他們就是這樣互相扶持著走出泥潭、走向光明。

中青報·中青網:對當下很多年輕人來說,沒有經歷過那么多兄弟姐妹的生活,你覺得這部劇對他們的吸引力是什么?

未夕:我相信人都有共情能力,也許沒有兄弟姐妹,也沒有這樣的生活狀態,但是人的情感是相似的,比如和父母的溝通、對愛情的追尋。另外,好奇也是一個驅動力,沒有經歷過,正好來看一看。

劇中大部分情節都是生活瑣事,但我始終認為,平民的生活是最值得記錄下來的,因為它是我們一天一天的日子,是我們一天一天的情緒。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視角去對照——啊,這個我經歷過;哦,那個我無感。有了不同的視角,就會引發討論,這是對觀眾最大的吸引力。

中青報·中青網:你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劇中有不少情節發生在南京城墻上,這有什么特殊意義嗎?

未夕:對南京人來說,有三樣東西是刻進DNA里的:南京城墻、梧桐樹、鹽水鴨。我非常喜歡地域寫作,希望大家看到這個故事就會想起一個地方,就像遲子建和她的白山黑水。劇中人說著南京話和普通話夾雜的話,劇中場景也是南京電影制片廠一位老南京的美工老師搭的。

中青報·中青網:劇中哪些設定是那一代南京人的共同記憶?

未夕:我去探班的時候,看到喬家住的小院子,那種感覺太熟悉了,小街小巷,鄰居燒什么菜你都能聞到。我小時候有個鄰居,與我家一墻之隔,子女特別多,條件不是太好,但又愛吃魚,他們就買那種“小毛魚”回來油炸糖醋,那個味道真是又香又刺鼻,現在回想起來都會打噴嚏。

其實《喬家的兒女》的故事也可以搬到其他城市,但就會缺了一點城市的特點。南京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南不北,具有很大的包容度。在這個南北交融的城市里,人物性格和故事會有它的一點特殊性。

關鍵詞: 喬家的兒女 喬家 兒女 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