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16:16:29
來源:互聯網
上世紀80年代,陜西扶風的法門寺地宮,開出了盛唐王朝的重重寶藏。地宮出土的文物等級之高、品類之繁、數量之多、記載之清晰、保存之完好,在中國考古史上罕見。
2021年夏天,“地宮寶藏——法門寺唐代文物精粹特展”在長沙博物館開幕,開啟了全國巡展的第一站,這也是法門寺地宮文物首次在陜西省以外舉行的大規模、全品類展覽。在長博的展廳內,你可以感受大唐地宮的幽深靜謐,欣賞金銀器具的璀璨煥麗,揭開琉璃秘瓷的神秘面紗——還有,不一樣的故事。
大唐盛世,動物符號展現了唐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法門寺地宮版的“神奇動物在哪里”中,不僅有代表唐人修養追求的鳳與鶴;還有預示生活幸福的雁、龜、鴛鴦;更有祈愿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的摩羯魚、有翼獸……
聽,有鳳長鳴。
鳳凰身披仙羽,從天而降,它被周靈王太子晉的笙響吸引,落于地面。笙鳳和鳴,直上云霄。這是唐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一種盛香器具)上鏨刻的“吹笙引鳳圖”。
傳說鳳凰“食有節,飲有儀,往有文,來有嘉”,正體現了君子端正克己的德行修養;它“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特點,也表達了高遠的志趣與宏大的抱負,象征著中國古代文人志士的清高。
將香寶子轉至另一面,又有鶴唳聲起。這一面刻有東漢名士袁京隱居山林、撫琴引鶴的圖樣。兩只被琴聲吸引來的仙鶴一只單腳點地,一只伸頸向前,似與人互動,又怡然自得。在古代,仙鶴以其高雅的性情和美麗的形態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于鳳凰。人們用“鶴鳴之士”比喻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君子。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仙鶴;儀態端莊,從容不迫,是鳳凰。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中,有34件含動物紋飾,其中有8只仙鶴、53只鳳凰,它們或飛于茶羅,或停于爐臺,或繡于絲綢,一姿一態,一紋一樣,都代表了千年前的人們對于君子品性的向往。
不過,嬉戲于石榴花上的鴛鴦卻聽不懂仙鶴和鳳凰的偉大志向,它們正臥于鎏金銀盆底部,輕輕回頭梳理羽毛。盧照鄰《長安古意》有云:“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鴛鴦成雙,石榴多子,鏨于銀盆,代表著唐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意愿或許并不高遠,卻飽含真摯與熱切的生活情趣。
與鴛鴦同樣成對的,還有北來的鴻雁。雖是初秋,它們卻早早在香籠上排成了行。鴻雁是法門寺地宮文物中出現最頻繁的動物紋飾,共56只,分布于9件器物上,其中以這件鎏金飛鴻球路紋銀籠子上的鴻雁數量最多。籠蓋上有5只飛鴻,內圈一只引頸向內,其余兩兩相對;籠壁上還另鏨有24只飛鴻,均成對翱翔,栩栩如生。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