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宅美學,于方寸之地詩意棲居

2021-08-30 16:16:31

來源:互聯網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宅家一族”真正進入大眾視野。在被迫“宅家”的日子里,人們從線上買米、買面、買油,大爺大媽們也第一次聽說了“宅經濟”這個新鮮詞語。進入后疫情時代,伴隨著消費活力重啟,由宅經濟帶來的消費格局也迎來重塑。

當居家成為一種狀態,人們開始拓展以家為中心的新生活方式:居家閱讀、娛樂、健身、辦公、網課……在重新定義事業與家庭的關系、工作與健康的權重同時,人們對于家中方寸之地的裝修觀念與精神追求也有了截然不同的飛躍式改變。

“深宅美學”應運而生

財經作家盤和林在其《宅經濟》一書中指出,人人都可以成為宅經濟的參與者。

“對于現代人而言,宅是一種風格——棲居方寸之間,思想卻是自由的,宅,可以有詩意、有趣味,同樣也可以驚濤駭浪。”疫情宅家期間,南京大學后勤集團西苑會議中心副總經理曹毅和愛人購置了大量的紙質書,既將書房充盈起來,又重新拾起了閱讀紙質書的習慣。

“宅”——作為“御宅族”(Otaku)的簡略形式,由日本漫畫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過其漫畫作品提出,用以描述那些癡迷于動漫并全身心投入的群體。而在此之前,在美國就已經有了形容這類“深居不出”群體的詞語:“沙發土豆”(Couch potato),泛指那些拿著遙控器長時間像土豆一般蜷縮在沙發上,什么都不干,只是守著電視節目的群體。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御宅族”這一名詞傳入我國臺灣省,史學者李衣云將其翻譯為“繭居新人類”。彼時,宅文化在我國年輕群體中剛剛興起;2003年,藝術家曹明正在日本漫畫《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的譯文中,根據日文的漢字寫法,正式采用“御宅族”的翻譯。

隨著宅文化的興起,其周邊產業也得到極大發展,宅經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但不得不承認,是疫情將‘宅經濟’一詞及其帶來的深刻影響,一下拉到了所有人面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所所長張春龍坦言。

進入后疫情時代,居家辦公生活成為大多數人的常態,完善現有空間,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而一個顯著的趨勢是:改造舒適家居的深宅美學浪潮襲來。

“小而美”取代“大而豪”

“局部精裝極大地提高了我的生活幸福指數,一個安靜愜意、舒適美感的書房為我的創作助力不少!”作為一名職業撰稿人,朱新宇在家里的書房中一待就是10小時以上。最近,他特意對書房重點進行裝修改善——墻壁貼上隔音棉,打一個大的落地書柜,安裝靜音水冷空調,再放置一套茶具和一個老式的唱片機。“喝喝茶、聽聽唱片、看書碼字,現在的書房完全是屬于我個人的愜意空間。”

相比單一化追求“大而豪華”的全面翻修,“局部裝修”以其資金投入低、可操作性強正成為越來越多熱衷深宅美學人群的首選。

一份消費者家居空間改造問卷數據顯示,有25%的消費者想要在家居空間中融入健身功能,有24.4%的人想要在家中添置很多綠植,還有20.1%的消費者想要重點打造書房,實現閱讀休閑功能一體。

線上運動平臺Keep旗艦店客服告訴記者,店鋪數據顯示,從疫情伊始到現在,家用智能跑步機等健身器材的銷量皆呈上升趨勢。由此可以看出,即便“蟄居”家中,人們也愿意通過身體鍛煉形成良好習慣與狀態。

“工作累了時,看一看這些綠植,心情頓覺舒暢,對于緩解疲勞也很有幫助。”年初,視頻剪輯師羅逸軒專門購置了綠籮、銅錢、彼岸花等盆栽,在陽臺造就出一片綠色小天地。“有了綠色,才感覺家里充滿生機。小而美,這是一個家可以有的模樣。”

詩意棲居向“心”而行

“寵物為家庭詩意棲居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快樂。”這段時間,江蘇師范大學大二學生吳迪把家里的儲物室布置成了狗舍和貓舍。“養的一貓一狗,他們也是家里的一分子嘛,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小地盤。”

在“深宅”中如何保持心靈的鮮活充沛?曹毅給出的答案是:閱讀。長期從事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事務的瑣碎常常需要置身現場,他感覺壓力不小。“在家中新布置的閱讀角,翻閱紙質書籍,伴隨著油墨味和隨時可以的圈點勾畫,能使人平和、安靜不少。”

疫情居家期間,曹毅又重新拾起書畫相關的興趣,還為愛人彩繪了三件文化衫。“還是有很多東西是科技代替不了的!”他感慨。

保持對詩意棲居的追求,南京市民劉瑩選擇購置投影儀與全景立體環繞音響,在家中搭建起一個簡單溫馨的小影院。每天晚上,她和女兒都會一起觀看幾部經典電影,再一起討論電影的情節與思想,讓宅家的日子變得豐富又有趣。“以往我和女兒沒有那么多相處時間,有了這個小影院,和女兒交流都變得多了,感情也愈發親近起來。”

關鍵詞: 深宅 美學 方寸之地 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