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憶似水年華》到《追尋逝去的時光》 翻譯家周克希“解其中味”

2021-08-30 13:46:27

來源:互聯網

人民文學出版社日前推出由著名翻譯家周克希翻譯的插圖版《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五卷以及選本,事實上,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這部小說,最普及的名字是《追憶似水年華》。此次的改動有什么依據?是否符合原著作者愿意?七卷本為何只推出三卷?

為什么改動《追憶似水年華》的書名?

1991年的中譯本為《追憶似水年華》,這是根據1934年問世的英譯本,書名是Remembrace of Things Past(往事的回憶)。半個多世紀過后,企鵝出版社在1992年出修訂本時易名為In Search of Lost Time(尋找失去的時間),并在2003年推出重譯的新譯本時保留了這個書名。在周克希看來,此次出版也是“割愛”,舍棄了華美的譯名,換用一個比較貼近普魯斯特原意的書名。

周克希曾和普魯斯特研究專家讓-伊夫·塔蒂耶曾當面討論過書名問題。讓-伊夫·塔蒂耶覺得“追尋逝去的時光”或“尋找失去的時間”都比“往事的回憶”更貼近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的本意。而英文書名中的lost(失去),他以為不如用past(逝去)好。

此外,周克希認為普魯斯特在確定書名的時候受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影響,他認為“就像空間有幾何學一樣,時間有心理學”。每個人畢生都在與時間抗爭。我們本想執著地眷戀一個愛人、一位朋友、一些信念;遺忘卻從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湮沒我們種種美好的記憶。但我們的自我畢竟不會完全消失;時間看起來好像完全消失了,其實也并非如此,因為它在同我們自身融為一體——這正是普魯斯特的主導動機:尋找似乎已經逝去,而其實仍在那兒、隨時準備再生的時間。普魯斯特用了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尋逝去的時光”)這么個哲學味道很濃書名,就再清楚不過地點明了這部卷帙浩繁的作品的主題。

為什么七卷本只出了三卷?

譯者周克希1964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數學系,之后在華東師范大學任教,1980年赴法國巴黎高師進修黎曼幾何兩年,回國后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他從1992年開始擔任文學編輯,先后任副編審、編審。文學翻譯是在他年過半百之后才開始進行的。此前,曾有15位翻譯家合譯的七卷本《追憶似水年華》問世,周克希即是譯者之一。他在這套七卷本問世之后,有個愿望,希望能憑一己之力翻譯完全部七本。

然而,翻譯完整七卷本《追尋逝去的時光》,對一個翻譯家是相當大的挑戰。這套名著在文學史上有幾處“特別”:特別有名、篇幅特別大、法文句子特別長。可想而知,這對翻譯來說難度有多么大。從2002年開始,周克希最終耗費了十多年時間翻譯出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五卷《女囚》三卷。而剩下的四卷則決定放棄。他說:“不是詞匯,不是句子長,但每天都會碰到難題,主要是他的思想性,不知道他到底要說什么。”

那么,七卷本里選擇三卷來讀會不會情節接不上?事實上這三卷是有內在聯系的。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小說一開頭,“我”醒來后躺在床上。童年時代的回憶,在貢布雷姨婆家的生活情景,清晰地重現了出來。然后時光倒退十多年,看到了“我”家的朋友斯萬與奧黛特的一段戀情。斯萬的女兒吉爾貝特,她是“我”在巴黎時單戀的對象。“我”經常到斯萬家去,可是吉爾貝特對“我”時冷時熱,漸漸“我”也對她冷了下來。

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中主人公開始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少年與青年,體驗愛情的滋味、藝術的啟示、友誼與社交的樂趣。對少男少女的愛情的描寫,同樣不時有焦慮、猜疑、嫉妒等負面情感掠過,但同時充滿浪漫幻想、青春活力,以及某種懵懂而癡迷、天真幼稚卻又故作老成的情趣。

第五卷《女囚》,主人公將女友阿爾貝蒂娜囚于家中,直至某一日醒來,發現她已逃之夭夭。盡管阿爾貝蒂娜在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業已出現,但到了此卷,才栩栩如生,卓然特立,成為貫穿第五卷《女囚》與第六卷《失蹤的阿爾貝蒂娜》的中心人物,甚而延續到末卷《尋回的時光》。所以說,這三卷有時間的先后順序和情感的發展脈絡,并不會影響閱讀體驗。

新版選本照顧更多文學愛好者

關鍵詞: 時光 解其中味 其中 周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