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后秋分前,最緊要是潤燥還是祛濕?

2021-08-29 09:16:12

來源:互聯網

處暑過后,天氣漸變,如何順時養生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有說要潤燥,有說要祛濕,這兩個思路究竟孰是孰非?

一種觀點認為,處暑期間,正處在氣溫由熱轉涼的過渡時期,飲食調養應以預防燥邪傷人為主,要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百合、梨子、秋葵、蜂蜜、陳皮鴨等,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還要多吃酸味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

另一種觀點認為,處暑正處于夏秋之交,暑熱未消,長夏未央,濕氣盛行,最易傷脾。飲食養生應側重于健脾、化濕、祛暑,要多吃赤小豆、蓮子、綠豆、絲瓜、茯苓、薏仁等健脾祛濕的食物。每餐要控制好食量,不宜過飽,不要讓腸胃超負荷工作。

有人提出要滋陰潤燥,有人提出要健脾化濕,這兩種養生方法究竟哪一個選項才是正確的?

前一種觀點的依據是:“處者,止也”,“處暑”意味著出暑入秋,入秋后氣候涼爽干燥,故養生應以滋陰潤燥為主。后一種觀點的依據是:處暑后的天氣不會馬上轉涼,暑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且今年夏季雨水多,氣候濕熱,故養生應以健脾化濕為主。

須因地制宜,看當地到底是否出暑入秋

這兩種觀點都有理有據。具體要選擇哪個選項,須因地制宜,看當地到底有沒有出暑入秋。

據中國天氣網消息,從1991年~2000年的氣候平均數據來看,在處暑之前,我國內蒙古大部、東北大部、新疆北部、西北地區大部、川西高原、西藏地區東部和南部、云南西部和東部等地都已入秋,且今年這些地區還有早入秋的跡象。如果你在這些地區,處暑后的飲食調養自應以滋陰潤燥為主。

東北地區南部、華北中部、太行山脈沿線一帶、西北地區東南部、貴州中西部、新疆中北部等地,處暑期間秋風漸起,陸續進入秋季。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也要預防秋燥。

而對于華北中南部和東部、黃淮以及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處暑節氣仍然暑熱未消。尤其是江南、華南等地,有時還經常會有高溫出沒,且常有雷雨天氣,濕熱交加。在這種情況下,飲食養生應側重于健脾化濕。

關鍵詞: 處暑 秋分 最緊 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