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華綺:從乾隆朝宮廷漆器窺清代漆工藝

2021-08-23 14:01:45

來源:互聯網

“百里千刀一兩漆”,漆藝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的宮廷漆器更是璀璨奪目。正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展出的“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朝漆器展”自開幕以來便引發廣泛關注。從故宮院藏一萬八千多件漆器中精選出的百余件具有乾隆朝鮮明特點、代表著清代中期工藝特色的漆器,訴說著清代盛世漆器工藝取得的卓越成就。

在故宮院藏漆器中,清代宮廷漆器收藏量最大。雍正時期,漆器制作在宮廷中得以恢復,到乾隆時期,宮廷漆器的制作呈現繁榮景象,并將古代漆器的工藝發展推向又一高峰。因此,乾隆時期的漆器成為清代宮廷漆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漆工藝種類繁多,清代宮廷漆器比較常見的有雕漆、描金、金漆、描金彩漆、戧金、填漆、鑲嵌等。以下試通過乾隆朝宮廷漆器談談清代漆工藝的特色。

雕漆是髹漆工藝技法之一。根據文獻記載,唐代已有雕漆,但目前尚未見到實物。現已明確出土、傳世最早的實物為宋代作品。歷代文人對宋代雕漆的溢美之詞與實物對照基本符合,如“妙在雕法圓熟,藏鋒不露,用朱極鮮”等。元代制漆名家輩出,其中的佼佼者張成、楊茂在《嘉興府志》中青史留名,有經典作品傳世。明代早期,為宮廷制作的雕漆髹漆肥厚、紋飾飽滿、磨工圓潤、雍容大方,開創了制作署朝代款漆器之先河。明代晚期,宮廷用雕漆的裝飾紋樣福瑞凝聚、龍翔鳳舞,成為帝王追求福祿壽,抒懷達愿的載體。到了清代,從造辦處檔案記錄中可知,雍正時期曾試圖制作雕漆,但未能得到滿意的結果,所以至今沒有發現明確雍正時期的宮廷雕漆。到了乾隆時期,皇帝弘歷再次在清宮造辦處中尋找制作雕漆的工匠,并決定讓牙雕工匠嘗試,然而在完成幾件后便沒有再下旨繼續制作,因為蘇州織造送來的由南方工匠制作的雕漆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滿意,自此清宮大部分的雕漆由蘇州制作。雕漆的做法是先在器物胎骨上層層涂漆積累,使漆達到一定厚度,在漆呈軟干狀態時用刀雕刻出花紋,髹漆、繪畫、雕刻相結合,以刀代筆進行漆器裝飾。雕漆使漆工藝由平面藝術發展成為浮雕藝術,具有立體的裝飾效果,是漆工藝歷史進程中的一次重大革新。根據漆色的不同,雕漆又分為紅雕漆、黑雕漆、黃雕漆、綠雕漆、雕彩漆等多種,也可對應稱之為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彩等。清代中期剔紅制作數量最大,工藝成就亦最高。此外還有一種雕漆為“剔犀”,因專以如意云紋、卷草紋為雕刻紋飾而歸為一類。

清代雕漆漆層厚,雕刻深峻,鮮少藏鋒。如此次展出的“乾隆款剔紅百子圖扁圓盒”,在盒蓋、盒身、盒底通身滿雕,百子嬉鬧游戲,孩童們個個圓頭圓腦,仿佛就要躍出盒面。人物身后,作為背景的建筑竟還有余地刻出空間結構,一方面說明漆層較厚,另一側面也彰顯出雕工的精湛。“乾隆款剔紅海獸紋圓盒”則體現出清代乾隆時期漆器的另一個特征:雕漆工藝精細入微到極致。此件器身上的海水紋雕刻均勻,呈線狀翻卷,漆線細如毫發且流暢自如,無磕絆瑕疵。海獸在波濤中顧盼嬉游,頗為生動,繁復的紋飾巧奪天工。

據明代漆工專著《髹飾錄》記載:“描金,一名泥金畫漆,即純金花文也。朱地、黑質共宜焉。其文以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而細鉤為陽,疏理為陰,或黑漆理,或彩金象。”描金漆一般指在黑漆或紅漆地上描繪金色紋樣的技法,有直接描金漆,以及利用漆的黏性在描漆后再掃金粉兩種技法。“彩金象”是指用不同成色的金粉或金箔粘貼花紋的技法,從而使紋樣有深淺不同的色澤變化。描金漆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和表現力,戰國時期就有工匠用極細的金銀粉在器物上描繪裝飾,唐宋時期更出現精致的描金器物,如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檀木描金經函”。但在其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一工藝沒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明代的萬歷朝,雖有作品傳世,但數量不多。清代描金工藝得到恢復并再次興盛,雍正皇帝尤其偏愛來自日本的蒔繪漆器,更是下旨效仿制作,這一類被稱為“仿洋漆”。雍正七年十二月,為仿作洋漆活計,皇帝下令在圓明園修造地窨,從此養心殿造辦處和圓明園造辦處同時制造仿洋漆,標志著仿洋漆工藝進入了制作的黃金期,并持續到乾隆朝。

雍正與乾隆時期將日本蒔繪工藝與中國傳統描金工藝相結合,出現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清代描金漆器,“乾隆款黑漆描金山水紋方勝式盤”就是這類的典型。方勝樣式是中國傳統造型,方,即方形;勝,原指古代婦女首飾,后方勝逐漸演化為一種吉祥圖案,被廣泛應用在器物造型和紋飾上。此漆盤內隨方勝形裝飾描金山水亭臺、小橋流水。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蒔繪漆器中也有方勝造型的漆器,但常見兩個方形中各繪不同的圖案,如一個方形中是花卉紋飾,另一個方形中是山水紋飾,顯示出不均衡的樣式美。而中國的傳統審美講求對稱均衡,此方勝式盤中的描金山水紋飾就以完整的園林風景適合在兩方之中。

關鍵詞: 朱艷華 乾隆 宮廷 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