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峻明創作的這幅油畫 重現“真理的味道有點甜”佳話

2021-08-23 11:01:50

來源:互聯網

1920年初的夜晚,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的一間柴房里燈火閃爍,一位身著長衫的青年正站在案前翻譯文稿,桌上咬過一口的粽子留下了墨汁的痕跡。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一層展廳,陳列著由藝術家張峻明創作的油畫作品“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畫作還原了陳望道在柴房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歷史瞬間,重現了“真理的味道有點甜”佳話。

日前,張峻明接受記者采訪,講述了作品創作的幕后故事。

畫中模特是陳望道的小老鄉

2018年,為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籌劃相關主題創作,面對26個創作題目,張峻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畫陳望道。“說來也巧,早在2015年的一次‘一帶一路’主題創作中,我在第一站義烏偶遇陳望道故居,了解他的生平后非常受觸動,決定就在這里畫一幅寫生作品。時隔三年,我再一次選擇了這一題材。”

張峻明前往義烏收集創作資料,與此同時中央編譯局專家也提供了不少資料。張峻明在創作中遇到最大問題就是模特的選擇。“我對第一次的草圖形象創作不太滿意,盡管草圖審稿時專家對人物形象沒有過多的意見,但面對手上僅有的一張他青年時期的照片,我還是想精益求精。”2018年的春節假期,張峻明無暇享受天倫之樂,又一次南下義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張峻明相信自然與人文環境會滋養出獨特的人物形象氣質,因此他在義烏市委市政府的協調幫助下,從當地尋找扮演陳望道的模特。在換了五六個模特以后,來自當地婺劇團的演員小應令張峻明眼前一亮:“這不正是我夢寐以求的陳望道形象嗎?”他的身材和外形酷似年輕時候的陳望道先生,經過化裝后更是“神還原”。“小應很專業,當我把構思說給他:站姿、右手握筆、頭望窗外,暗示東方欲曉的動態……他很快進入了狀態。當時就有人跟我說,這張畫你成功一半了。”

陳望道母親形象偶然入畫

為了翻譯《共產黨宣言》,陳望道在柴房里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一天,陳望道的母親特意為兒子包了粽子改善伙食,并叮囑他吃粽子時記得蘸紅糖水。等母親收拾碗碟時發現,陳望道把本該蘸紅糖水的粽子蘸到墨汁上,卻渾然不覺,成就了一段“真理的味道”的佳話,廣為流傳。

在這幅作品的畫面中,陳望道身邊的母親正在一旁撥亮燭火。其實她的原型是陳望道故居的管理員。“這位管理員進入我的畫面很偶然,當時屋子里燭光很暗,我請她撥亮燭火。”張峻明說,就在此時,他忽然發現畫面增添了新的意境,母親的動作飽含對兒子的關愛,同時也寓意薪火相傳,于是確定在畫中增加陳望道母親的形象。隨后,他又對陳望道母親形象的衣著、動態等進行了多次調整。

除了人物形象,畫中的諸多細節也體現了畫家的用心。“比如桌子前方有陳望道先生的被子、枕巾等,這是因為柴房里條件特別艱苦,他白天寫字用的桌子,到晚上就是睡覺的床。墻上掛著蓑笠,是南方比較常用的工具。桌子上擺放著的日文詞典,還原了我在陳望道故居見到的詞典實物。”

在創作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1920年4月底,陳望道在浙江義烏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之后這本只有28000多個漢字的小冊子,成為中國共產黨創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點。“當我在陳望道故居里漫步構思時,看著今天這里的陳設,見到越來越多的人受信仰的感召,千里迢迢來到這里,重溫入黨誓詞,仿佛是對一個世紀前那位伏案疾書,追求共產主義的青年人的遙遠回應。”張峻明說道。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張峻明師從油畫大家靳尚誼、詹建俊、全山石、鐘涵先生,近年來創作了多幅聚焦新中國歷史與現實的作品。“這幅作品能夠在黨史館展出,我感到很榮幸。一個世紀前,在民族彷徨之際,陳望道先生高高擎起的馬克思主義旗幟,同信仰一并匯入真理、民主、科學、進步的潮流中。一個世紀后的今天,這份信仰的力量一脈相承。這也激勵著我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向,努力攀登高峰。”

關鍵詞: 張峻明 創作 這幅 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