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1 17:15:54
來源:互聯網
如果說,這世界上什么事物最為復雜,復雜到讓人永遠也摸不清理路,那么,“人性”必然是答案之一。有人說,人性就像深淵,深不可測,暗不見底;也有人說,人性的溫暖真是迷人,一絲不期而遇的善意就能照亮內心的晦暗。上帝似乎在時時刻刻地嘲諷世人:你們永遠無法認識自己。即便如此,多少年來,無數人依然不懈地探究著這個巨大的秘密,哪怕明知自己會無功而返,也要強硬地叩響秘密的門庭——萬一,真的闖出了一條路呢?德克斯特·迪亞斯的著作《十種人性:誰在決定我們的善惡選擇?》(以下簡稱《十種人性》)大概就可以被看作“不懈探索人性的秘密”的嘗試。
德克斯特·迪亞斯是英國知名律師,有超過25年的實踐經驗。在多年職業生涯中,他接觸了許多特殊案件,聆聽了諸多沉重的故事。有時候,他也會迷惑不解,不知道世人為何要采取這樣或那樣的行動。這些經歷引導他思考人性的善惡究竟受什么因素影響,并促使他對此展開研究,并以書籍的形式與我們共享。迪亞斯自稱,他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調查采訪了許多人,受訪者都坦誠地對他說出了自己的故事,哪怕對他們某些人而言,回憶過去無異于是一種折磨。因此,這是一本厚重的書,是一本充滿血淚的書。那么在這本書里,我們又將遇見什么呢?
寫作方式與寫作倫理
翻開《十種人性》,讀者會被這本書獨特的寫作方式所吸引。迪亞斯是名專業律師,但這本書中并沒有充斥著艱澀的術語,恰恰相反,這是一本通俗易懂、風格極其散文化的書。簡言之,書里充滿了生動的故事、有趣的科學知識以及逼真的情景設想,讀起來幾乎不會費力。就一部好作品而言,形式往往與內容相匹配,這個普遍規律也適用于《十種人性》,而且,本書的寫作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迪亞斯所使用的素材決定的。
這本書的許多故事直接取材于迪亞斯所經手的案件當事人,來自他與當事人的深入交談。為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迪亞斯要么在講述故事時為人物采取化名,要么將一個人的身份背景嫁接到另一個人身上。此外,由于保密性或敏感性,文中會出現敘事缺失的環節。在這種情況下,迪亞斯選擇將虛構元素與非虛構元素巧妙結合起來以保證行文的連貫性,同時確保“忠實于人物和事件核心走向”。這些寫作方法聽上去很難不讓人想起“小說”這種文學體裁,而細品之下則會發現,迪亞斯的作品的確具有小說的魅力。
之所以說《十種人性》可以當作小說來讀,主要是因為迪亞斯的語言風格是散文化的,他常常會用極富文學性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一個具體的場景,依靠精細的摹情狀物的能力吸引我們走進故事情境,走近故事中那一個個活生生的、痛苦或堅強的人。在很多時候,迪亞斯也會像小說作者一樣不斷打亂敘事順序以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比如,他會先展示一個痛苦的人物形象,讓讀者對其過往經歷產生好奇,繼而慢慢抽絲剝繭,告訴我們那個人物的痛苦來自何處。無論如何,素材是真實的,痛苦和困境是真實的,我們的感觸和思考也是真實的。
迪亞斯不僅是一位具有倫理關懷的律師,也是一位博觀的文化人,一位值得信任的作者。在《十種人性》中,我們會看到神話故事、現實經驗、科學研究以及諸多文學作品中的片段交替出現,這些素材形成了“互文”結構,不斷豐富著彼此的闡釋空間。我們在迪亞斯起起伏伏的敘述中拼湊起事件的全貌,并將他筆下所有的敘述材料視作一個整體,從宏觀層面去考慮復雜的人性。閱讀《十種人性》的感覺就像聆聽一位智慧的老者講故事,舒適熨帖,散漫多姿。他微笑著對你講述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邀請你和他一起信任人性、質問人性,當你入迷的時候,他會不期然拋出一個兩難情境,并犀利地發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擇?
于是,我們就到了必須直面自己內心的時刻。
互相交織的十種人性
人性是難以界定和探討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對人性的界定和探討是一種徒勞而荒謬的勞動。如果能找出深潛在我們內心的人性因素,嘗試去界定一些基本的人格類型,分析在某些情況下共有的情緒沖動和心理狀態,那么這必將有助于我們認識自己。
誠如書名所暗示的那樣,迪亞斯在書中分析了十種類型的人,他將之命名為痛苦感知者、驅逐者、恐懼馴服者、觀看者、侵略者、部落主義者、養育者、求愛者、施救者、親緣主義者。迪亞斯對每一種類型的人性等同視之,分別用專章講述。如果只看目錄,我們也許會下意識地認為迪亞斯筆下的每一種人性都是獨立的,會欣慰于迪亞斯為我們提供的定義人格類型的新方式。然而,通過迪亞斯的講述,我們會發現,在同一個當事人身上,幾種不同的人性往往交織在一起,這恰好從側面說明了人性的復雜。值得欣慰的是,迪亞斯提供的案例極具說服力,這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什么樣的人身上會出現什么樣的特質,有哪些特質傾向于彼此纏結,而我們則可以借鑒迪亞斯的分析方式去剖析自己的內心,一步步地認識自己。
在書中,迪亞斯討論的社會事件是形形色色的,每一種社會事件中都有許多扮演不同角色的人。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內心的執行系統,對人性的陰暗與光明之處多幾分了解。那些接受采訪的人之所以這樣開誠布公,不僅是因為想要直面過去、直面未來的種種風險,也是因為對人類、對人性充滿了祝福感,他們隱隱地期待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別人更好地認識自己,期待我們都能賦予生活以尊嚴,期待每個人都能獲得自由。
當然,聆聽再多的故事,我們也不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心理的構成部分,而它們往往指引著我們做出某些選擇。但是,這不代表人類對此無力抵抗,因為,人是會反思的動物,我們不僅擁有本能,還擁有理性。這并非一本具有指導意義的書,作者只是描述人性的種種可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最終的解釋權和選擇權依然在每一個個體手中。迪亞斯相信,當我們能夠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時,當我們能夠自覺承擔起應背負的責任時,有朝一日,我們將會“找到獲得自由的新途徑”。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