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0 09:47:33
來源:互聯網
“碰瓷”《紅樓夢》、劇情拼湊乏味、女性群像單薄……近期上線的古裝劇《玉樓春》高開低走,在首波營銷熱度退潮后引發不少批評聲,甚至不少觀眾打出“一星”低分。
應該說,畫面色調平遠尚淡,明制漢服端莊典雅,并有皮影、灑線繡、絨線繡、顧繡等“非遺”元素穿插其中,極力復古的服化道,是《玉樓春》前期宣傳的一大亮點,也是近年來古裝劇“新中式審美”創作風潮的一種延續。但只注重描摹精致的“皮相”,忽略立劇之本——缺少用好的故事來作為全劇的支撐,自然難逃口碑滑鐵盧。
借鑒《紅樓夢》?取“形”難取神
這部取自詞牌名的作品,有意向古典婉約的言情類型靠攏,講述一個落難千金與首輔之子在宅門中堅守愛情的故事。男主角孫玉樓是家中老幺,天資聰穎卻無心仕途,視財富權勢如糞土,對身世坎坷的佳人情有獨鐘。劇中的孫家鐘鳴鼎食,有一個在宮中得寵的貴妃女兒,一個潑辣有心機的子媳和她到處拈花惹草的丈夫……與《紅樓夢》中“賈寶玉” “元春” “王熙鳳”等人物的設定極為相似。幾乎全白的臺詞里,也經常夾雜著蹦出幾句“好個俊俏的妹妹” “妹妹用的什么香” “你個潑皮”“吃胭脂”等似曾相識的“紅樓味兒”。
然而,經典在前,借鑒對標只取其“形”,未能得其神韻,難免東施效顰,無法喚起觀眾認同。譬如《玉樓春》中的三奶奶許鳳翹,雖有王熙鳳式的潑辣與跋扈,卻沒有展現治家理家的手腕和能耐,最終淪為了襯托女主角光環的工具人。更可怕的是,仿照經典定好樣式,再往里面硬塞內容,不可避免會產生“嫁接經典”的突兀感。有觀眾指出, 《紅樓夢》之外,在《玉樓春》中還能找到很多熟悉的套路。開篇仆人以親女換下小姐的設定渾如《趙氏孤兒》,林少春意圖女扮男裝參加科舉又像極《再生緣》……將這些古典文學中的經典形象、橋段拼拼湊湊,如果不能為劇情服務,單純“融梗”,只能造成敘事邏輯上的硬傷。
要突破造型之美走向真正的文化之美,追求歷史的實體感,古裝劇的創作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包裝“皮相”上。套路不能產生一個好的故事,從這條捷徑中誕生的作品,在虛浮與淺薄中“失足”,幾乎在所難免。
“古裝皮膚”下的懸浮創造難有佳作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