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朱自清從彈幕中走來,Z世代為何愛上網“追”課

2021-08-10 09:47:33

來源:互聯網

“我是一個中間人,我站在黑暗與光明中間”,不久前熱映的《革命者》將一個有信仰有溫度的李大釗還原得栩栩如生。電影上映的同時,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也在B站上開設講述李大釗的課程,并結合電影中的不少橋段來解讀歷史和人物,彈幕刷屏中網友紛紛點贊——“大教授的課這么有溫度”。

據統計,目前在B站上活躍的UP主已經達到了220萬,月投稿量達到了770萬,去年6月B站正式上線了知識區,活躍用戶近一個億。隨著B站影響力的增大,不少高校教師在這里成功“破圈”:粉絲超過1546萬的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羅翔、有著“哲學王子”之稱的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德峰、集物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于一身的陳平教授,網絡成為他們傳播知識的重要舞臺。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B站既可以不斷填補社會網絡中的結構洞從而獲得信息和資源優勢,又憑借包羅萬象、個性張揚對Z世代有著強大吸引力,高校教師因此在學校的三尺講臺之外找到一種打破傳統師生關系的發聲、傳遞知識的渠道,并驅使著他們去尋找新的思路將知識更好地傳遞給受眾。另一方面,網友們在學習中則需要更自覺、有定力地在碎片化訊息中進行選擇和思考。

“不一樣的專業課”深受Z世代用戶追捧

高校教師在B站為何可以火出圈?這類老師的課件,內容或者風格,都極大滿足B站主要用戶——Z世代的心理需求。今年的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年度峰會上,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谷雨表示,B站里活躍著中國大概一半的年輕人,用戶的平均年齡僅為22.8歲,這個群體比上一輩人更愿意接受新鮮元素,新傳播形式、新觀點、別樣風格對于他們來說更有吸引力。

“大家不是在等我,是在等待哲學”,王德峰在網絡上一節課的開場白,也詮釋了他“破圈”成功的真正原因,哲學可以成為當下人的精神養料。西方哲學中的主體面對客體、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如何去理解?王德峰通過舉例西方人用刀叉吃飯是“技術”、中國人用筷子吃飯是“藝術”,將難懂的哲學原理變成通俗易懂的小知識,化繁為簡,風趣幽默。

相對論、黑洞、引力等知識對于Z世代來說艱澀難懂,但在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教授趙崢的B站課程中,則變成了一個段子——“地球上的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在地面,一個坐火箭星際旅行。回來以后,飛行員的年齡好像變化不大,地面上的同胞兄弟卻已經成了老頭,這是真的嗎?這是真的!”這類授課方式頗受Z世代的青睞。

關鍵詞: 李大釗 朱自清 彈幕 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