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 12:16:16
來源:互聯網
7月的最后一天,在景山公園最高點——萬春亭的觀景平臺上,一個銅制圓盤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圓盤上寫著“北京城中心點”。
“北京城的中心點啊!”“可能是老城區的正中吧?”不少好奇的游客邀同伴站上圓盤拍照。
另一側的地上也有一個銅質圓盤,寫著“北京城南北中軸線”。有人駐足端詳,有人踩上去,為自己的腳與銅盤合個影。
北京中軸線,是指北京城的東、西對稱軸。它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約7.8公里。中軸線創建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兩代,至今已有750余年歷史,是北京市目前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項目。
如今,以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重點文物、歷史建筑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成為北京老城保護的重要路徑。
北京中軸線作為古都的“脊梁”,正在重塑北京城的未來建設。
景山公園萬春亭觀景平臺,地面上的“北京城南北中軸線”銅盤。記者 浦峰 攝
貫穿京城的“偉大”軸線
7月31日下午5點,萬春亭的觀景平臺上,還有不少人頂著33℃的高溫參觀。有人坐在背陰處乘涼休息,有人頂著驕陽漫步觀賞。在面向故宮一面的圍欄前,游客擺出各種姿勢留影。
“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最壯美的一條城市軸線。它不但壯美,而且對城市的生長、建設影響巨大。”曾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說。
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盛贊這條軸線“偉大”——這條“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2011年,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2012年,其被列入國家文物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申遺預備名單》。
單霽翔介紹,中國的古代建筑是在城市總體規劃下發展建設的,中軸線是城市建設的最重要依據。《周禮·考工記》記錄了營造國都的規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北京就是按照這個布局建造的。兩側的布局、城市功能延伸,都與中軸線有關。“故宮、天壇只是中軸線的一部分,中軸線有更博大精深的內涵,有更大的價值。”
“今天,中軸線上的古建筑群基本完整,原有42處古建筑,現存38處。其中,永定門等是在原來位置上復建。”單霽翔說,從景山上看去,中軸線兩側平緩開闊的格局還在,它統領城市景觀的地位還在,如景山、正陽門、鐘鼓樓等,他們還是在城市的最中心,還在“統治”城市優美的天際輪廓線。“這些,使得北京中軸線申遺成為可能,而且給我們建立了信心。”
從景山公園萬春亭上,可以看到北面中軸線上的鼓樓。記者 浦峰 攝
用十年講好“故事”
申遺,往往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呂舟曾經參與多個項目申遺,對此司空見慣。他舉例說,英國有個申遺項目,從第一次申遺到最終成功用了30年,這還沒算他們在第一次申遺之前的準備時間。這樣的情況很多見。
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啟動后,2013年,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編制北京中軸線保護規劃和中軸線申遺申報文本。北京中軸線的申遺對象,確定為老城7.8公里長的傳統中軸線,范圍包括中軸線遺產及周邊地區。
到2018年,北京中軸線申遺已確定了14處遺產點,分別是:永定門、先農壇、天壇、正陽門及箭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社稷壇、太廟、故宮、景山、萬寧橋、鼓樓及鐘樓。北京市文物局提出,將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實現申遺目標。
呂舟說,北京中軸線涉及范圍廣,北京現存老城的全部范圍都有所涉及,這就需要大量時間來做工作。沒有充分時間對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內涵進行發掘,就無法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另外,改善保護狀況、立法也需要時間。
目前,對北京中軸線部分點位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仍在進行。呂舟介紹,正陽橋、天橋等區域還在做考古調查和發掘。如果發現有重要遺跡,就可能會成為新的構成要素。
“北京中軸線要素的具體數量還會有變化。”呂舟說,根據對北京中軸線遺產價值的表述,構成要素會做進一步細分。比如,端門城樓不在故宮作為世界遺產的范圍內,但是,它對中軸線來說是重要建筑,所以需要專門提出來。
“北京中軸線很長,普通人需要一個無人機視角,因為看不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學教授秦紅嶺表示,對中軸線的文化價值,需要深入挖掘、充分闡釋,這有助于普通市民和游客更充分地認識它。
修復的永定門。記者 浦峰 攝
修正“傷害”
“中國的文化遺產申報,幾乎每一項都伴隨著整治,伴隨著對問題的糾正。”單霽翔說,在過去上百年間,北京中軸線發生了很多重大變化。有些是非常遺憾的,比如地安門拆掉了;有些恢復了,比如永定門。有些是需要改正的,傷害中軸線的,要考慮修正。
目前,位于地安門外大街的北海醫院和東天意市場已經拆除。據了解,北海醫院和天意市場由京工友誼原廠房改建而成,分南、北、西三棟建筑,其中南、西樓各五層,高度18米;北樓六層,高度23.7米。因影響地安門外大街歷史風貌的完整性,影響中軸線鼓樓與景山萬春亭景觀視廊,于去年10月底啟動降層改造。
秦紅嶺曾對中軸線和老城保護進行專題調研。她告訴記者,站在鼓樓向南望,有的建筑很高,影響景觀,但是要拆除又很難,“我們有專家說,如果中軸線申遺都無法騰退這種建筑,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中軸線申遺,是保護古都風貌的一個新起點。”秦紅嶺說,借助申遺,可以消除威脅和破壞北京中軸線景觀的因素,提升相關區域的建筑管理和文物利用水平。
目前,北京中軸線及周邊多處進行建筑修繕、環境整治。
作為中軸線的起點,鐘樓已于今年3月啟動修繕,預計11月底完工。
地安門外大街是北京中軸線上最早形成的商業街市。大街北起鐘鼓樓,南至地安門,東連南鑼鼓巷,西臨什剎海,全長約730米,是北京中軸線的最北段,很多來京游客到這里“打卡”。
今年4月底,地安門外大街多數沿街商鋪沿街一面搭上了腳手架、掛起了綠色網布。
街邊一家餐廳的服務人員告訴記者,店面的整治預計在10月份結束。此前,屬地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沿街立面按“一建筑一策”設計,整治還涉及萬寧橋周邊環境、中軸線亮化等。
以前,北京中軸線沿線存在“人口多、房屋危、設施差、修復難”等問題。2020年,北京市制定中軸線申遺時間表路線圖,印發《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
北京市文物局2020年工作總結顯示,當年的工作包括:加快文物騰退,編制先農壇、太廟、社稷壇騰退整治工作方案,協調推動五八二電臺、先農壇慶成宮、賢良祠騰退,宏恩觀已完成環境整治和展示利用方案編制。文物修繕方面,正陽門箭樓修繕工程已開工,永定門御道保護工程、先農壇太歲殿東配殿、慶成宮東配殿修繕工程已完工,社稷壇中山堂修繕工程年內完工。風貌整治任務進展順利,北海醫院和天意商城已完成降層拆除工作。
按照北京市文物局的工作計劃,2021年,中軸線申遺將做實申遺保護管理機構并充實人員;基本完成中軸線申遺文本,同步修訂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同時,中軸線沿線文物騰退和環境整治將加快,提升遺產環境風貌。老城文物修繕保護方面,將實施正陽門箭樓、鐘樓等文物保護工程。老城和中軸線遺產價值與保護研究也將加強。
8月6日,鐘樓門上貼著修繕公告。記者 浦峰 攝
申遺背后的北京發展
申遺的北京中軸線只有7.8公里長,它牽引的保護范圍則是整個老城。
“申遺的正面意義,包括糾正歷史的遺憾。”單霽翔認為,申遺會保護遺產的品質和價值。另一方面,申遺不僅是為了旅游,更是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上世紀80年代起,單霽翔開始在北京市規劃部門工作,1992年起擔任北京市規劃、文物等部門領導。他說,北京的城市規劃,是分散集團式布局,有中心大團和十幾個邊緣集團。經過幾十年的圈層式發展,北京有了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到2002年已經擴張到六環。每一期城市總體規劃,最先突破的就是人口。人口不控制,城市建設規模就得不到控制,北京的土地承載量、水資源承載量、環境承載量都不足。要想做到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疏解非首都功能。
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和人口。2018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帶頭搬遷到通州,目前雄安新區也正在建設中。這些都有助于減輕北京老城區的沉重負擔。
今年5月出爐的北京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從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北京的常住人口正在從中心城區向“邊”上流動。城六區常住人口十年合計減少72.8萬人。作為核心區的東城、西城兩區,人口合計181.5萬人,比2010年減少了34.7萬人。
如今,北京老城區已經告別大規模拆遷,進入了小規模、漸進式、微循環的有機更新過程。
2019年6月,北京市啟動首個直管公房申請式退租試點,涉及西城區菜市口西片6.5公頃面積,上千戶居民。那些住在平房區直管公房的居民,可以自愿退還房屋使用權,并獲得補償及安置。隨后兩個多月,275戶居民簽訂申請式退租協議。
2020年8月,菜西片區又在北京率先啟動申請式改善工程。施工方公司推出基礎型改善、平層型改善和淺下挖型改善三類“套餐”,由居民自愿提出改善申請。
單霽翔說,他曾考察過多個采取申請式退租政策的地區,比如像菜西片區、白塔寺片區,一半以上的居民選擇了離開,特別是年輕家庭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