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老宅新生記:再現江南風雅 合理使用是最好保護

2021-08-08 12:45:53

來源:互聯網

8月5日,始建于清朝的蘇州市姑蘇區梵門橋弄吳宅,啟動征收房屋評估程序。遷出其中居民后,江蘇省蘇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根據城市更新的有關精神,對其先保護修繕實現老宅更新,然后優選業態謀求活化利用。

作為歷史遺存建筑,散落在姑蘇城內外的歷代名人宅第、私家園林,蘊藏著城市古老文脈和建筑藝術的基因密碼。歲月流逝,部分老宅年久失修,門庭冷落。

資金、產權等橫亙在老宅保護途中的“攔路虎”,并沒有難住當地政府和對傳統文化獨具情懷的民間人士,蘇州形成了多主體修繕保護歷史古建的格局。多方力量參與老宅保護和城市有機更新,為后人留住了古城記憶,再現江南文化的風雅。

一座明代老宅的起死回生

姑蘇城內的老宅大多隱于鬧市,太湖東西山的老宅則深藏在古村落里。靠山面水的東山鎮陸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間內閣重臣王鏊的故里,村內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30多處。

會老堂在陸巷古村的明清建筑中屬于中等規模。大門朝東,石庫門上陽刻著“會老堂”三字,淳樸不張揚。跨過一扇將軍門,別有洞天的院落豁然出現在眼前。駐足在戲臺與小軒之間的回廊下,庭院深深的感覺油然而生。

2003年夏天,來自上海的邢偉英與會老堂初次相遇時,其主樓建筑整體向東南傾斜,屋頂飛鳥盤旋,地板腐朽不堪。

修復一座行將坍塌的明代老宅,這樁工程何其艱難。2003年秋天,邢偉英走進吳中區房管局復印會老堂的建筑結構圖紙,邀請蘇州市的古建保護專家勘察、把關修復細節。太湖古建筑勘察設計院遵循“修舊如舊”的宗旨,為會老堂制定了修復方案,列出19項修復重點。

搶救性修復用了3年。2006年,由會老堂改造成的一座精品古董酒店出現在世人面前。在實地考察會老堂后,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感嘆,在千年古鎮的原址上,一座古建筑得到如此原汁原味地修復,實屬不易。

會老堂無疑是老宅新生的典范,是民間資本介入老宅保護的成功案例。然而,古建筑保護修復過程中,社會資本的介入和市場化運作模式的建立,遠非想象中那么簡單。資本看重的是回報,產權和收益必須明確,而古建筑具有文物的價值,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社會資源,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是首要任務。

“在產權和收益的背后,更多體現的應該是責任和義務。”邢偉英認為。作為一家精品酒店,總會先要考慮經濟效益,邢偉英卻要求把會老堂的入住率控制在25%左右。她把上海的老洋房賣了,用于會老堂的搶救性修復,酒店目前的銷售收入與運營開支達到基本平衡。

“民間資本介入古建筑保護,基本都是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的人士。”東山鎮古村辦主任邵海榮說,不是出于喜愛,堅持不下去。

會老堂所在的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有古建筑300余處。在2020年12月江蘇省首次公布的365組傳統建筑群中,東山共有27處上榜。這些古建筑既是地方的資源,也是甜蜜的“負擔”。2006年起,吳中區財政設立每年300萬元的古村落、古建筑保護獎勵資金,自2016年調整為1500萬元,對實施古村落古建筑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貸款貼息和補助獎勵。截至2020年年底,獎勵補助100余個維修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超億元。

“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成為共識

7月7日,《滿庭芳菲燕歸來——姑蘇老宅重現實錄》新書分享會在蘇州舉行。“如果說蘇州園林是始終存于我們心頭的珍藏,那么這些老宅故居,便是時時刻刻貼在我們身邊的朋友和親人。珍藏固然是無比珍貴的,但它畢竟有些遙遠,朋友和親人,是讓我們更無法釋懷、更心心念念牽掛的一種關系。”江蘇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范小青在序言中如是說。

關鍵詞: 姑蘇 老宅 新生 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