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8 10:45:54
來源:互聯網
幾十年前老北京人吸煙,講究吸旱煙,就是用煙袋鍋子直接抽干煙葉。這個習俗,據說是因為滿清旗人大多有吸旱煙的嗜好,連大姑娘都叼著旱煙袋。他們入關后,把這一習俗也帶入了關內,尤其是對北京的影響,就更大了。由于煙民多,所以煙袋鋪在京城也興盛起來了。像什剎海周邊有條商業街,曾因賣煙袋而聞名,被人俗稱煙袋斜街,現在已經是著名的旅游景點了。街東口路北,當年名噪京城的煙袋鋪的舊屋都還在,依然能看出當年的面貌。
我小時候,還有很多人都是嘴里叼著大煙袋。吸旱煙就要買煙葉,當時很多小商鋪都兼賣。十幾張棕黃色的大煙葉,用繩子拴在一起,論捆賣。買回來把整片的煙葉弄碎,放在黑布袋里,別在腰間,隨用隨往銅煙袋鍋子里裝。
現在叼著大煙袋的人已經很少見了,都改吸卷煙(俗稱煙卷兒)了。這個玩意兒是舶來品,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因其吸食方便,就逐漸取代了煙袋鍋子。當時,在城市里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輕人中,煙卷兒很快就流行了。隨之而來的,是在繁華的商業區或人流量高的街頭路口,出現了很多煙攤兒或挎籃子賣煙卷兒的小販。煙卷兒都是十支一包,外包裝是紙盒,上面印有彩色的商標圖案,內層由金屬錫紙包裹著,用于防潮。卷煙的品牌很多,分檔次,當時像小雞牌、蜜蜂牌最便宜,老刀牌是中等貨,大前門和紅錫包是中上等,最貴的是三炮臺,一支煙的價格比當時一斤最好的面粉還要貴,可以論支買,一般煙民是吸不起的,小販也少有經營這個牌子的。
煙草公司為了促銷、拉攏住常客,就采用往煙盒里放小畫片的手段。因為紙煙也俗稱洋煙卷兒,所以里面的小畫片就叫“洋畫兒”。比如水泊梁山中有一百單八將,有不少人為了把這一百多張洋畫湊齊,就固定買這個品牌的香煙,但也很難說打開一包都不重樣,所以幾年都湊不齊,就這樣勾著人不斷地買。我小時候,男孩子流行玩拍洋畫兒的游戲,用的就是香煙盒里的洋畫兒。
小販在煙市躉來各種煙卷兒,到街頭擺攤售賣。可以整盒買,也可拆包論支買,攤上點著盤香,經常有人買一支香煙,點燃后邊吸邊與賣煙的小販閑聊。
賣煙的小販多是中老年人,因為賣煙卷兒的獲利極薄,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不愿干。有一些破落的讀書人失業了,就像孔乙己一樣脫不下長衫,不肯干體力勞動的活兒,寧可擺攤兒賣煙,掙點小錢。
我還見過年輕姑娘脖子上挎著個木方盤,邊走邊吆喝盤里的商品,“香煙、洋火、桂花糖喲!”在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廟會上,都少不了賣煙的小販。那時人們對吸煙的害處了解得少,像飯館兒、戲園子里到處都是煙霧繚繞。
我家是個大家庭,幾代同堂,有煙癮的好幾位。客廳是大家聚集談笑的地方,幾個人同時吸煙,過一段時間,墻壁、屋頂、窗戶和窗簾兒就都熏黃了,用抹布擦,用水洗,洗出的水都像茶水一樣,呈棕黃色,可知煙的銷量有多大,人的肺就受多大傷害。
現在醫學發展,吸煙的危害被人們普遍認識到了,控煙形成了社會風氣,擺攤賣煙的小販也基本絕跡了,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