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3 22:01:33
來源:互聯網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登場了!敦煌》等節目的熱播,讓國風綜藝成為一股熱潮。而近日大火的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中的開場節目《洛神水賦》,將這波浪潮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熟悉而陌生。這段不到兩分鐘的水下中國風舞蹈《洛神水賦》包含兩個觀眾并不陌生的核心元素:藝術向的敦煌飛天,不僅國內人人皆知,海外觀眾只要接觸過中國文化就一定知道這個著名的中國IP;技術向的潛水,作為新興運動,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傳入中國,而今受到年輕一代的追捧。而利用潛水技術,實現敦煌飛天的“真實”演繹,則是前所未見的奇觀。用李白詠嘆飛天的詩來形容觀感也不為過:“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能夠引發現象級討論的國風綜藝,內容往往指向了傳統文化中最“精粹”的那個部分,它的生命力與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有關。敦煌飛天的“精粹”在于它本身就是一個文化融合和自我創新的結果。誕生于古印度的飛天,隨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藝術融合,從敦煌最早期的壁畫開始,飛天就是一個最常見的藝術形象,并且在不同朝代呈現不同的藝術風格,歷經千年,最終成為敦煌和中國文化的著名代表。而飛天的生命力更在于它反映了人類對“輕盈”的向往,雖然精神可以飛去九霄云外,但我們的肉身始終無法隨意脫離地心引力。誰又能否認,正是由于這種“擺脫”的渴望,人類才發明了飛機,發明了火箭,并將一部分“人類代表”送上太空?現代航天和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在心理基礎上是相通的。
除了成為宇航員,飛天的“輕盈”就沒有其他方法實現了嗎?《洛神水賦》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原本在陸上不可能實現的“輕盈”,竟然被設想在水中去實現;不僅如此,舞者還利用身體的“失重”完成了舞姿的“輕盈”,創造出美到窒息的水下飛天。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