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灣大劇院:有顏有范更有“為”

2021-08-03 18:46:53

來源:互聯網

傳奇隱秘的藏地挽歌《塵埃落定》、發人深省的黑色喜劇《蔣公的面子》、致敬文豪魯迅的先鋒之作《狂人日記》……從春至夏,一眾國內高端演藝資源持續“登陸”蘇州灣戲劇節,讓吳江的城市文化藝術氛圍,如同天氣一般“火熱”了起來。而在幕后吹響這戲劇“集結號”的,正是蘇州灣文化中心的“王牌”項目——蘇州灣大劇院。

作為劇院領域的新生力量,蘇州灣大劇院啟用僅半年多時間,就憑借“硬核”的現代化設施、一流的服務運營以及精品化的劇目呈現,迅速在吳江及周邊地區積攢起了人氣與知名度,顯現出“后來者居上”的強勁勢頭,為蘇州灣文化中心崛起成為引領潮流的長三角文旅新地標增添了十足“底氣”。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與蘇州灣文化中心交織一體的蘇州灣大劇院,依傍湖灣而立,外部建筑同出自普利茲克獎得主克里斯蒂安·德·包贊巴克之手的“飄帶”設計巧妙融合,如絲綢般平滑,如水袖般韻雅,寓意了湖灣的靈動、文化的交融。

劇院的“匠心”之處,顯露于“表”,更貫穿于“里”。走進劇院內部,南側1600座的歌劇廳氣勢恢宏,舞臺上空設置有70道可調速、定位的吊桿,使得舞臺能夠自由平移、旋轉、升降,觀眾席區域采用非對稱設計,好似層層疊疊、盤旋而上的“花瓣”,被片片葉狀聲學裝飾與機械返聲天花重重包裹,既增強了聲音的通透性,也強調了邊界感與小范圍的私密感;北側可容納600人的戲劇廳精巧玲瓏,一層自由伸縮的座位,疊加可切換“伸出式”“鏡框式”“T臺式”三種形態的舞臺,完美適配多樣化的社交及表演場景,增加了觀眾的互動與沉浸式體驗。

除了頂級的硬件配套,與國內知名傳媒娛樂產業集團CMC Inc.華人文化集團公司的強強聯手,也為蘇州灣大劇院沖擊國際一流強勢賦能。

在舞臺戲劇內容制作和劇院開發及管理運營領域,華人文化集團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近年來持續不斷向全國輸出專業化、市場化、定制化的劇院運營管理體系,為觀眾提供多維度的文化體驗。“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我們正是看中了華人文化集團廣闊的資源渠道和豐富的運營經驗,最終達成合作。”吳江城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昕介紹,在合資成立蘇州灣大劇院管理公司的基礎上,吳江城投集團與華人文化集團抽調各自骨干,攜手組建起了一支專業化的運營團隊,其中多名核心管理層擁有5—10年的劇院管理經驗,對演出市場的動向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可以兼顧好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推動劇院發展與城市文化共生共建。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運營團隊的努力下,今年2月,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正式受聘成為了蘇州灣大劇院藝術總監,為劇院發展提供先進理念與寶貴經驗。就這樣,迎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強“風口”,一群斗志昂揚的老練“舵手”,駕駛著蘇州灣大劇院這艘豪華“巨輪”,正加速開辟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的新航線。

“不追隨、要引領”

“故鄉啊故鄉,黃土里有黃昏。故鄉啊故鄉,風那么大,雨那么大,你頭也不回……”7月17日晚,伴隨悠揚的曲聲,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攜原創戲劇《故鄉》登上蘇州灣大劇院舞臺,開啟了該劇目的大劇場版首演。座無虛席的歌劇廳里,觀眾們的視野跟隨大學生李新和李菲菲,被拉入了作為故鄉的江南農村,在時而發笑、時而落淚的情節中,感悟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的碰撞,見證新農村在新時代下所發生的文化轉型。“演員演藝精湛,作品寓意深刻,值得一看。”走出劇院,不少人如是評價。

這已不是蘇州灣大劇院第一次在“家門口”為觀眾獻上高口碑演出。依托華人文化集團的行業資源,蘇州灣大劇院堅持高立意與高定位,在開門迎客的半年多時間里,除了以蘇州灣戲劇節為橋梁嫁接高端劇目外,還有選擇地引進了一系列國內外品質優且市場歡迎度高的演出,如開年大戲《但愿人長久——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紅色經典《洪湖赤衛隊》、雜技劇《戰上海》以及室內樂系列《愛樂之城音樂會》《左章鋼琴獨奏音樂會》《夢境——張維良從藝五十年獨奏音樂會》等,令蘇州乃至長三角范圍的觀眾紛至沓來。

如果說高舉高打的作戰策略,是蘇州灣大劇院立足吳江這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C位”的必然要求,那么差異化競爭的路徑方針,則是其面對周遭激烈市場環境的必然選擇。

“蘇州未來將擁有10余家劇院,而像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蘇州保利劇院又具有先發優勢,這就要求我們不能追隨、必須引領,塑造自身獨一無二且無可替代的競爭力。”吳昕表示,在引進高端演出資源時,蘇州灣大劇院更加突出蘇州“首演”的概念,力求形成差異化優勢,并創新開設“蘇州灣大講堂”,邀請參與表演、創作的名家大師分享感悟,拉近與普通民眾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藝術文化共鳴,為劇院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忠實粉絲。

如今,東太湖畔的飛舞“飄帶”已牢牢纏繞住了一方百姓對藝術的向往之心,截至目前,劇院累計觀演人數突破3萬人次,平均上座率近70%。不過,以“不追隨,要引領”為導向的蘇州灣大劇院顯然并不滿足于此,一步更具想象空間的發展大棋正在醞釀。“未來,我們還將組建起一支專業化的創作團隊,結合長三角地區的文化特征,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生產力,實現從引劇到創劇的跨越,進一步加強行業競爭優勢。”吳昕說。

“有演出沒演出一樣熱鬧”

傳統劇院有一個弊病:有演出時門庭若市,沒演出時則門可羅雀,導致資源白白浪費。針對這一現象,蘇州灣大劇院提出了“跨界融合”的破題之道。

如何跨界?與誰融合?答案就隱藏在整個蘇州灣之中。吳昕告訴記者,當前,蘇州灣板塊正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活力,除了已打造的東太湖生態園、蘇州灣美食新天地、閱湖臺等文商旅資源外,體量達10萬平方米、入駐600余個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的砂之船(蘇州灣)超級奧萊也即將開業,并且后續蘇州灣文化中心還將開辟蘇州灣影城、湖畔藝商、吳江博物館、蘇州灣會展中心等區域,為蘇州灣注入更多文化、親子、休閑以及社交功能,未來整個板塊的流量潛力十分巨大。而身處這樣的大環境下,蘇州灣大劇院所要做的就是突破傳統劇院的邊界,與蘇州灣商業、旅游等業態融合,實現“1+1>2”的綜合效益。

順應“跨界融合”理念,一系列創新舉措正在陸續推出。今年6月5日,蘇州灣大劇院舉辦首屆親子開放日活動,164位大小朋友在參觀劇院的建筑、設施之余,還現場體驗了親子積木、親子烘焙、親子繪畫和手工折紙等項目;7月起,劇院又啟動巡游觀光(日夜場)活動,邀請市民欣賞特制炫酷的燈光秀,領略“上天入地”的舞臺設備展示,并在專業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排練廳、化妝間等功能區域,開啟一場有趣的劇場探秘之旅。劇院還計劃與入駐蘇州灣文化中心的蘇州灣數字藝術館加強合作,引進一系列具有國際水準的視覺、聽覺、觸覺科技互動劇目,讓觀眾享受精彩紛呈的科技文化魅力。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劇院能夠與整個蘇州灣文商旅生態圈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在吳昕看來,整合劇院資源走“跨界融合”道路,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蘇州灣進一步打響文商旅品牌,聚集更多人氣,而這樣一來也能反哺蘇州灣文化中心即將構建的底部商業空間,真正達到“1+1>2”的效果。“今后,老百姓過來不光可以看劇,還能賞景、購物、用餐、休閑,有演出沒演出一樣熱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