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消夏 | 燕京最早的這條運河,為何受到蕭太后青睞?

2021-07-30 15:52:27

來源:互聯網

編者按:近年來,在南水北調、排污治理、生態涵養、古河道修復等工作的持續推進中,水清岸綠的北京又重新呈現在人們眼前。北京市文旅局推出“漫步北京親河湖享自然主題游線路”,涉及涼水河、北運河、溫榆河、蕭太后河、壩河、永定河、玉河等河湖。這些線路以水串聯北京歷史文化,將一軸三帶上的資源點融入其中,以此千龍網推出“水岸消夏”系列,給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夏日清涼的休閑方式。

線路親水點:通運橋、蕭太后河文化館、蕭太后河公園、馬家灣濕地公園


位于北京城區東南部的蕭太后河具有千年歷史,始建于公元988年,是北京地區最早的人工運河。武輝攝

1000年前的燕京出現了最早的一條運河——蕭太后河,這是北京地區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河流。為何能受到皇太后青睞,其中有什么故事嗎?


馬家灣濕地公園通過空間景觀建設提升,兼具綠色休閑及游船航行功能,成為居民綠色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袁學進攝

蕭太后河當初在遼南京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建設中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遼南京地區因多年戰亂,農業方面遭到了重創,為滿足糧食供應,必須從遼東地區向南京陪都輸送糧食和其他物資。以前,這些物資是從渤海灣水運到天津附近,再走大運河運到通州張家灣,然后再從通州運到南京城,又需要走40多公里的陸路,車載人拉,很是費時費力。因此,開辟一條河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恰好,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后,沒有大的戰事,南京地區處于相對和平的時期,這也就為蕭太后開修河道提供了機會。

北京生態治河的理念在蕭太后河景觀提升及生態修復一期工程中得到充分體現。綠意蔥蘢的植物和工程手段相結合,生態護岸一方面保障河道行洪排澇安全,同時也作為有生命的河流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河道自然銜接,小動物可在護坡與河道之間自由安全地活動。楊建國攝

遼南京地區本身水源豐富,蕭太后河的兩端分別位于南京迎春門(今南橫街東附近)和通州張家灣,其間河段湖淀、湖沼眾多,尤其是張家灣南部的延芳淀,這是蕭太后河進入潞河的入口,也是元明清以來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碼頭。再加上蕭太后河的河口到渤海海岸之間的運道暢通無阻,這些都可以稱得上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天時、地利、人和全部俱備,開修河道便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今日的蕭太后河。


雨后京城藍天白云,漫步在朝陽區馬家灣濕地公園,移步換景,美不勝收。武輝攝

傳說當年蕭太后率軍征戰北宋的時候,扎營在今天的北京,曾經一度缺水,軍士尋水許久,終于找到了一條河流。蕭太后喝后夸贊水很甘冽,便問起河名。軍士報這是條無名的河流,她就降旨以她的名號來命名。蕭太后河本就是蕭太后指揮開修,用自己名字命名也未嘗不可。


蕭太后河通州段景觀提升工程不僅修建了慢行園路,還設置體現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的主要節點4處。武輝攝

數年治河,如今,蕭太后河朝陽段成為濱水歷史文化風景區。自西向東設置運河懷古、古都溢彩、馬家灣之憶、田園魚躍4個景區,櫻柳映堤、曲橋清州、臥牛問溪、云塔浩淼、磨坊話夕等22個景觀節點分布其間。


河水清澈見底,兩岸遍布植被,自行車道、濱水步道、綠化喬木等景觀效果進一步顯現。楊建國攝

沿蕭太后河馬家灣濕地公園東行,河面碧波蕩漾,花海色彩繽紛。作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重要節點,朝陽區正加速構建通惠河文化生態走廊、壩河(亮馬河)景觀廊道、蕭太后河人文畫廊、溫榆河生態精品廊道,共同組成運河文化的“四廊多節點”空間體系。

資料來源:朝陽規劃藝術館 北京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