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歷史上,大象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

2021-06-21 11:01:04

來源:互聯網

歷史上,大象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最早記載北京地區馴養大象的史籍,是元代熊夢祥所編《析津志》:“象房在海子橋金水河北一帶,房甚高敞。丁酉年(1297年)元日進大象,一見其行似緩,實步闊而疾攛,馬乃能追之。高于市屋檐,群象之尤者。”“海子橋”即今天什剎海前海東部的萬寧橋,也稱后門橋。

明弘治八年(1495年),皇家建象房于宣武門內西城根,稱“馴象所”。據《日下舊聞考》載:“蓋象至京,先于射所演習,故謂之演象所(也稱馴象所、象房)。而錦衣衛自有馴象所,專管象奴及象只,特命錦衣指揮一員提督之。”所謂“象奴”也稱“象官”,即馴象和管理象的工作人員,就是大象的飼養員。大象初到京城后,要經過一段時期的馴養,基本達到“奴知象意,象曉奴語”,即管理大象的人能夠了解象的習性、意愿,而大象要能看得懂管理人的手勢、聽得懂口令。

象被馴好后,要參加朝廷的活動。平日早朝,大臣在朝房候駕,大象在文臣武將上朝必經的東西儀門內相對而立,并將鼻子互相搭在一起,以示時刻未到,禁止通行。待靜鞭響過之后,大象始將鼻子垂下,象奴牽走大象,文武官員才列隊上朝。皇帝從寢宮前往大殿通常坐玉輦,也稱象輦,即由兩只大象駕馭,往返于寢宮與大殿之間的象車,以合黃帝乘象車而來的舊制。元世祖忽必烈繼位后,便乘玉輦上朝。明初朱元璋禁侈尚儉,玉輦改為朝廷重要典禮方用,平日使用馬輦或步輦,此后歷代沿襲。

據宮廷檔案記載,京師養象數量最多的時候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有象房42間,大象存欄39頭。每頭大象配備有長22尺、寬18尺的毛氈、被子各一條,長25尺的鐵鏈二條,木制飯桶、水桶各一個等。每頭大象一天的食料是官倉老米(即陳米,為存放時間較久的大米)3斗、稻草160斤,小象減半。由于象房所養大象太多,開銷太大,乾隆皇帝曾下旨,若是再有外國貢象,暫交云南和廣東的官府代養,待需要時再送到北京。

大象雖然平時溫和柔順,但體大力強,一旦受驚,就難以控制,元明清時均發生過大象因受到驚嚇而造成的事故。

據《元史·列傳·卷六十六》記載:“帝一日獵還,勝參乘,伶人蒙采毳作獅子舞以迎駕,輿象驚,奔逸不可制,勝投身當象前,后至者斷靷縱象,乘輿乃安。”這里記載的是元代發生的一起侍臣象前救駕的故事。至元 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出獵歸來,侍臣、京兆鄠縣(今陜西鄠邑區)人賀勝伴駕。當臨近城門時,改乘象輦,以示皇家的威嚴。此時有藝人以獅子舞迎接圣駕回鑾,因獅子扮相高大而逼真,且鑼鼓聲震天,致使駕轅的大象受驚,隨即狂奔,難以控制。賀勝一見,疾步沖到大象前面,以身體擋住大象的去路,隨后伸出雙臂,緊緊拉住拴在象鼻子上的韁繩,由此控制住大象,遂有侍者當即解開牽引車輦的繩索,致車輦與象分離,使坐在象輦上的忽必烈安然無恙,免去了一場災禍。忽必烈念賀勝救駕有功,當即封其為“集賢學士,領太史院事,詔賜一品服。”

據《明史·五行志二》載: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時,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廠火藥庫發生大爆炸,“天地震響,煙云遮日,火光沖天,塌屋數萬間,死傷上萬人”,史稱“王恭廠大爆炸”。此時有準備前往皇宮,迎接皇帝出宮的儀仗象輦停于象房內,因爆炸聲甚大,受驚的大象狂奔而出,踩踏附近街道上的行人多名。百余名護駕官軍連追帶趕,直到午時余,即中午12點多,才將狂奔的大象捕獲,其中有多名官軍被大象踩踏而傷。

清光緒十年(1884年),初春的一天,紫禁城舉行大朝會,光緒皇帝乘玉輅,往返于寢宮與大殿。巳時許,散朝擺駕,圣上回鑾,玉輅出宮門,沿著西長安街返回宣武門西面的馴象所。但不知何故,駕轅的一頭大象突然野性發作,甩開牽引的玉輅,跑出西長安街,“碰物即碎,挨人即傷”,還用長鼻卷起一個追趕的太監,拋到墻壁上,當即斃命。眾人一見,驚恐萬分,紛紛而逃。這只大象仍沒有停止奔跑,而是竄進了胡同里。此時追趕的護軍、太監已達百余人,有的拿著繩索,有的拿著短刀。這只大象在幾條胡同里亂竄,逢人便追,一時間西城的百姓嚇得不敢出門,直到傍晚時分才將其捕獲。此事為朝野所震驚,隨后,大象就退出了皇家儀仗。

光緒十六年五月(1890年7月),北京連降十余日大雨,宣武門內積水有一人深,致使城門無法開啟排水,兵馬司官員急得團團轉。這時巡城御史至此,于是令人到距此不遠的馴象所求助。不到一個時辰,一頭大象被牽到宣武門,由此借助大象的蠻力,將城門拉開。不曾想,在大象被牽回馴象所的路上,一道閃電劃過天空,接著是一聲炸雷巨響,大象受到驚嚇,狂奔而逃。萬幸的是,此地距馴象所不足二里,街巷直抵馴象所大門,所以大象一路向前,奔入馴象所內,可謂是有驚無險。

關鍵詞: 知道 歷史 大象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