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1 09:30:48
來源:互聯網
漫步鬧中取靜的番禺路,修葺一新的交大書院開業迎客,上海交通大學師生成了書店的第一批“原住民”;滬上多個商圈陸續新開無料書鋪、二酉書店,以別具一格的布局設計成為新晉“網紅地標”……市場驅動和利好政策下,上海近期新開多家新型實體書店,以“高顏值”“高體驗感”“高附加值服務”的復合業態頻頻“出圈”,傳遞城市人文景觀新氣象。
無論是高校書店打造思想交流平臺,助力學術成果為讀者共享,還是遍布社區、商圈的新書店融入日常休閑,更多“內外兼修”的書店品牌不僅僅賣書,也在塑造美學空間,更為都市快節奏生活創造充滿美好記憶點的“悅讀”慢時光。
書店與社區“同呼吸”,加速知識的高效流動
梧桐掩映之下,交大書院雪白外立面和鱗次櫛比的玻璃墻構成“巨型書架墻”,吸引了不少路人好奇的目光。此前試營業幾個月以來,書店躍層和二樓公共平臺已接待多場社區和周邊企事業單位及團體的讀書分享會等文化活動,“聽學者們對談交流很過癮,仿佛上了一節大學公開課!”有附近居民如是感慨。
走進書店內部,移步換景、錯落有致。一樓集閱讀、休閑和購物于一體,二樓為階梯式活動區,敞亮開闊。整體布局就像一個大型書房,“瀑布流”式書架從屋頂直通落地,閱覽桌分布在書房四處。目前店內約有萬冊藏書,范圍涉及中外,橫跨文理。交大學者和校友著作不時映入眼簾,與院士著作和社科、科普、文化領域作品,組成以交大特色為品牌的知識陣地。店內配有咖啡吧,供應咖啡、面包,為讀者營造休閑的閱讀氛圍。點上一杯咖啡,紙杯上還印了富有交大校園特色的插畫,趣味盎然,吸引不少高校學子前來打卡。
“在這座城市里,人們需要怎樣的閱讀空間?這是在互聯網挑戰下前行的書店經營者都在思考的問題。”交大書院總經理耿爽談到,書店在立項之初就特別關注兩個關鍵詞,一是文化,二是體驗。“扎根高校、服務社區,交大書院的重新修葺,是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交大出版社以書香融入周邊社區的舉措,從而構建學校與社區同呼吸共成長的文化平臺。”她透露,未來將持續構建公共開放、多元包容的公眾空間,利用書店的設計優勢和出版社與高校的學術資源,不定期、高頻率地舉辦簽售、座談、沙龍、展覽等主題文化活動,為上海再添一盞溫暖的閱讀航標燈。
創新“不用買,借回家”服務,為公共文化供給注入活力
辦理年卡后每次可借5本書;每冊書籍借閱期為15天且有1次續借機會;逾期會產生滯納金……眼下,有書店推出“不用買,借回家”閱讀創新服務,讀者可在借閱規定期限內在全國門店借還,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注入新活力,也讓書店營運方式、閱讀推廣更靈活多元。
前不久,無料書鋪在陸家嘴正大廣場開出上海首店。4年間全國開了28家店,這家上海新店希望通過多業態經營、數據化精準施策、盈利多樣化等新思維、新模式,打破傳統書店單一售書的經營模式,以辦理借閱卡形式吸收會員,提升受眾與書店之間的互動黏性及情感聯結,有效解決圖書資源個性化需求。
為滿足周邊白領讀者的時尚審美需求,書店團隊以策展思路引入超500種藝術、設計類圖書,并與專業藝術出版社合作,在店內新辟空間展開“藝·十二饗: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十周年特展”,囊括美術、建筑、攝影等藝術畫冊和文創商品。
從決定開書店開始,身邊就有“開書店不賺錢,甚至可能倒閉”的悲觀聲音,對此,無料書鋪創始人張瀟談到,在全民閱讀成為生活風尚的大背景下,情懷與賺錢并非水火不容。“我們嘗試瞄準定位用戶群,通過經營方式的轉變,使書店與其相關多種業態進行重組后,盡可能保持盈利態勢。”在他看來,盈利點主要在于書店空間、用戶、產品、策劃四個方面——如利用書店空間,在免費沙龍活動前、書店吧臺等位置放置第三方廣告等;用戶方面,以收取會員費形式增加企業營收;產品上計劃打造屬于無料的文創產品、專屬IP;策劃方面通過輸出服務,幫助企業策展或進行聯合銷售等。由此,書店能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閱讀附加服務,并以多樣閱讀活動串聯社群,整合分析會員服務與需求,以用戶思維為更多人和企業提供美好生活的閱讀解決方案。
因建筑設計美圖“刷屏”的二酉書店,營造出傳統園林氣氛,借花草把不起眼的角落布置成微型景觀,并將酒、茶、書自然地結合起來,為閱讀添了幾分意趣和創意。比如,《詩經》可搭龍井;《牡丹亭》值得搭一泡上好的白牡丹;讀《狂人日記》不妨佐酒,配小碟茴香豆;若讀《老人與海》,來杯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看日本《浮世繪里的女人們》,冰鎮清酒倒是夏日應景選項。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