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0 15:16:51
來源:互聯網
看過《熱帶往事》,匆匆坐上火車,回家過端午。和父母聊天、散步,回到家里,試圖回想對電影的感受,一片茫然。想起看電影時的自己,有點困,有點急,好像一次次被什么東西撓著,卻又發現其實什么也沒有。
電影像是畢贛和刁亦男的結合:迷幻的色彩,顆粒的質感,氤氳的熱度,犯罪和情欲,音樂、雨和夜晚……出現在主演名單里的陳永忠,似乎也將電影和畢贛聯系了起來。沒想到“老姑夫”直到結尾才出現,要張艾嘉講出她的故事,張艾嘉擺擺手說不講啦。這個拒絕講述的場景,好像說出了導演與畢贛之間的差異:剝去技巧上的別具匠心,看到的并非詩意與追尋,而是重述一個本應出現在“法治在線”里的故事。
電影前后兩段是分裂的:前半段講彭于晏扮演的王學明以為自己撞死了人,想自首,又害怕;想贖罪,又遲疑。他接近受害者老梁的妻子,張艾嘉扮演的梁媽,感受著她的溫暖與誘惑,也捕捉到她微妙的情感起伏。最后他終于鼓足勇氣,承認自己撞死了她丈夫。沒想到,她說:她丈夫是被槍打死的,身上有兩個彈孔。
王學明的沉重瞬間落空,這引出了交通肇事背后的案中案。和張艾嘉的糾葛也告一段落,彭于晏又獨自踏上尋找真相的旅程。這個旅程相當單薄,他找到老梁去過的大排檔,盲人歌手章宇告訴他,老梁和人發生過爭執,說東西藏在火車站。王學明撿到過老梁身上的鑰匙,于是前去火車站取出藏在儲物箱里的錢,也在那里遇到殺害老梁的兇手。經過激烈的追逐,他制服了兇手,自己也最終進了監獄。
一個半小時的電影,還要分成兩段,是因為每段都很老套,自己撐不起來。等觀眾看到一半,感到疲憊時,要用后半段續上一口氣。這顯示出編劇能力的限度。電影的過程不能說不曲折,只是這種曲折,其實是平面的、直接的,缺乏深度和立體感。除了分隔開前后兩段的意外,人物的反應、故事的發展,都是顯而易見。只是因為節奏明快,才不惹人厭倦。被明快掩蓋的,其實是情節的淺陋。
據說,彭于晏為了這個角色減重32斤,并且花了大量時間觀察空調維修工的生活方式,諸如高低肩走路之類。演員的專業精神可嘉,可惜意義不大。不過批評彭于晏的表演缺乏突破,其實也是冤枉的。因為電影并沒有給他提供什么向內開掘的空間。
王學明是一個缺乏個性的主人公:他是一個不壞的年輕人,想自首,想贖罪,想解謎,這都是可以想見的反應。可是,除此以外呢?電影提供給我們的姿態很多,提供的深度卻很少。王硯輝的演技當然更出色,但能做的也不過是“像”一個警察而已。在面對歹徒的時候,他表現出一瞬間的膽怯,定了定神,又沖出去。這一點當然很細致,卻是孤立的,電影根本無暇做進一步的表現。
換言之,電影盡管有詩意的外殼,內里卻是偏向紀實一路,人物都是扁平的。即便是最有魅力的張艾嘉,其魅力也不來自角色,而純粹是演員本人的氣度使然。
就是在此前提下,我們看到了導演溫仕培的努力。疊印手法的運用,面部表情的特寫,犯罪現場的閃回,都給電影增添了力度。幾處訴諸幽默感的片段,包括居委會大媽的來訪,對東北大哥的審訊,以及一槍打出八發子彈的設計,也難得不出戲。
可惜即便如此,導演和觀眾還是心知肚明,在音樂、畫面的嚴密包裹之下,電影講述了一個缺乏個性、過于淺白的故事。電影的主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本該象征著電影整體的孤獨與迷離,可惜創作意圖早早等在前方,就是不見情感被敘事推進,只能淪為空虛的禮品包裝。
從片頭對濕潤的牛眼睛做特寫的那一刻起,觀眾就在期待看到一部充滿宿命感的犯罪電影,期待能夠被電影的內核吸引進去。可惜這里雖有犯罪,卻沒有宿命。就像雖有熱帶,卻不見往事一樣。習慣在細節中獲取刺激的觀眾,或許會找到很多興奮之處。只是這些與敘事無關的刺激,總會很快暗淡、消逝。
想不到《路邊野餐》過去不到幾年,影像風格陌生化的紅利就有消耗殆盡的危險,未免讓人悵然若失。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