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7 15:46:19
來源:互聯網
銀幕上,王仁君飾演的毛澤東在百年前的上海街頭飛奔,蒙太奇手法將觀眾帶入他的美好憧憬;陽臺上,黃軒飾演的李達放聲吶喊,彼時的陽光象征著前途與希望;紅船上,天空正下著雨,倪妮飾演的王會悟在船頭撐起了油紙傘……當影片《1921》放映結束時,掌聲驟然響起,經久不息。
“這是2021年的《1921》。”電影《1921》導演黃建新在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感慨,距離其執導的《建黨偉業》上映已過去10年,關于這段歷史的研究變得非常詳實,又有不少新的資料出現,“我們必須改變視角,把‘新意’表達出來。《1921》一定是我們當下心境的一種反應,才能與當今觀眾、年輕一代產生聯系。”
為此,黃建新帶領主創團隊打開了《1921》的“國際背景”。“日本合作方幫我們在日本警視廳檔案館找到了一份電報,記錄了1921年6月30日共產國際代表將在上海開一次會。日本其實已經掌握了當時開會的情況,他們擔心共產黨的成立會阻撓‘滿蒙政策’。”這份資料,成為了支持《1921》情節推進的重要依據,于是才有了影片中代表們化險為夷的過程。
不同于以往同類題材影視作品的“編年史”結構,《1921》以“橫截面”視角切入,形式上同樣頗具“新意”。在黃建新看來,一旦把目光聚焦于1921年,聚焦于那個年代的上海,一段細節豐富的歷史頃刻展現在眼前。“比如公共秩序,在法租界時,汽車是靠右行的,結果跟蹤李達去工廠到了一個路口,一邊是法租界、一邊是公共租界,汽車在這里轉彎要變道左行,這些我們都表現了出來,但是沒有強調。觀眾如果仔細看了,深究其中的原因,就會發現影片對當時上海的呈現特別真實。”
歷史學家止步之處,往往是電影戲劇性想象開始的地方。在高度尊重史實、回到歷史現場的基礎上,《1921》在人物和細節方面下足了功夫。如影片中,李達在陽臺上整理思緒,回想起當年“燒日貨”時,發現用來點燃那批日貨的火柴竟也是日本制造的。“這樣一個細節,觀眾立刻就能感受到李達當時悲哀的心情,感覺到他身上中國知識分子最可貴的國家擔當。”黃建新指出,細節能夠證實日常生活的自然,還能夠影響人物情感、左右情節發展;細節最大的功能就是支撐觀眾想象的空間,產生超越表達之外的聯想,這是電影的魅力。
與光影為伴已逾40載,黃建新仍不禁感慨,《1921》的創作對自己而言實屬一次巨大的挑戰,能夠與那么多優秀的創作者共同完成這部作品,也讓自己感到十分欣慰。“我做了一輩子的電影,每次接到新的任務,常常覺得自己是站在了大霧之中,尋找那盞燈在哪里。我和大家一起討論、一起摸索,終于找到了那盞燈,于是就跟著大家一起朝著燈光奔跑。今后還是會這樣,在跑得動的情況下,繼續奔跑。”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